C视频|阔别舞台近40年即将回归 川剧《玉簪记》主创揭秘背后故事

2024-10-21 16:01:1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丛雨萌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文/视频

10月21日,川剧大幕戏《玉簪记》在成都召开媒体见面会。该剧由巴中市恩阳区川剧艺术团、四川省戏曲名家肖德美工作室演出,陈国礼编导,肖德美、杨美、邓发蓉、袁泽政、王裕仁领衔主演,将作为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展演剧目,于10月22日、23日在成都新声剧场跟观众见面。


媒体见面会现场

作为川剧八大记之一,《玉簪记》讲述了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之间,因一见钟情而冲破清规戒律,互赠玉簪、鸳鸯坠作为定情信物的爱情故事。其中《秋江》一折于1952年荣获全国戏曲汇演演出一等奖,并被京剧等多个剧种移植,同时出访多国演出,《逼侄赴科》一折是川剧小生代表剧目,也是川剧小生演员参评梅花奖的主要剧目之一,享誉全国,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川剧《玉簪记》剧照

剧中男主角“潘必正”的扮演者、川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告诉四川在线记者:“《玉簪记》是体现川剧‘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表演艺术特点的代表剧目之一,充分体现了川剧的雅俗共赏,是川剧的经典之作,但四川已有近40年未曾上演全本大戏了。”在他看来,《玉簪记》的重排与演出,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对川剧传统的致敬与传承,是川剧人“传帮带”精神的重要体现。“导演陈国礼老师,曾教戏给我,我的成名作之一《碧波红莲》就是他导演的。1985年,我看过晓艇老师和刘萍老师演出过此戏,印象极深。今年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川剧汇演这么高的平台来实现梦想。”

此次重排《玉簪记》,由肖德美亲任艺术总监并主演,一级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陈国礼担纲剧本改编、导演。在陈国礼看来,改编《玉簪记》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守正’是信念,‘创新’是意愿。”他认为,将一部经典大戏改编成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除了调整时长,还延伸表演了很多经典桥段并融入新元素,在剧情方面也并没有走“传统路线”,而是赋予了小生潘必正更自由奔放的人生,不仅仅束缚于“求功名”。“我想当今的年轻人,若是把潘必正与梁山伯作比较,一定喜欢潘必正多一些。”陈国礼笑称。


川剧《玉簪记》剧照

据悉,《玉簪记》对演员表演的要求极高,不仅展示了川剧小生的瓜、嗲、媚、秀等表演特点,还充分运用了川剧小生程式功法,如褶子功的前踢、后蹬、前含、后含等技巧,扇子功的抛扇、翻扇、转扇,以及旦角的云帚、步法等。谈及重排《玉簪记》的初心,肖德美直言:“我们挖掘这个戏,一是守正创新,陈国礼老师、我、王裕仁三代川剧人,来传承这个经典剧目;二是想扶持基层院团,带领巴中市恩阳区川剧艺术团来演这样一部大戏。想通过《玉簪记》来传承、弘扬、推广川剧,让更多人感受到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川剧作为恩阳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百年传承,深深植根于民众生活之中。巴中市恩阳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永兵直言:“川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发展不仅仅是文化责任,也是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恩阳打造川剧《玉簪记》的目的,首先在于遵循‘川剧立法’保护成果,通过实践来确保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川剧《玉簪记》的演绎,夯实恩阳‘戏窝子'的文旅品牌建设,既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又提升区域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游客,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