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万里长江,亘古奔流。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和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一万多年前,稻作农业就在长江中下游诞生;3000多年前,以三星堆为代表的青铜文明熠熠生辉;1000年前,一座三苏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论述,以及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在中宣部新闻局指导和统筹、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协调下,四川日报全媒体联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共13省(区、市)的省级等主要媒体,从即日起推出“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我们将联合走进成都新津宝墩遗址,看4500年前文明如何在这里孕育;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触摸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中感受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和杰出的手工制作技艺;在眉山彭山明末战场遗址,窥见农民战争的烽火硝烟;在三苏祠感受长风万里的家风文化……走进长江沿线地标性建筑古迹、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等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文物探访,挖掘长江沿线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展示、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高大的青铜神树上,蜿蜒游龙盘旋而下;跪坐人像栩栩如生,将中原文化的铜尊顶在头上敬献于神……三星堆,连续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持续吸引着世界关注,展示着3000年前长江上游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系列报道组记者再次走进三星堆,感受古蜀文明的灿烂、触摸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它是中华文明星空中璀璨的那一颗
10月22日,虽然国庆假期过去已有半个月,三星堆博物馆依旧人流如织,观众在一件件文物面前久久徜徉,沉醉在古人创造的文明之中。
三星堆的独特魅力,同样曾深深打动见多识广的海内外考古学者。
“三星堆将长江、黄河流域信仰传统与本地信仰体系相结合,创造出了以各类人像(神像)、面具、神树等器物为代表的青铜文化,是中国青铜文明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表示。
“三星堆文物独特的艺术造型、飘逸的构思,高超的冶铸工艺,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力作,在世界青铜文明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李水城多次赞叹。
三星堆的重要考古发现在国际学术界也同样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关注。牛津大学教授中国考古学的安可教授曾多次造访三星堆遗址。她表示:“三星堆青铜器体量巨大、技术水平高超、艺术风格令人震撼。”波士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知名学者慕容杰则认为,“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特别是青铜像、头像和面具,在中国考古史上前所未有。”
三星堆文明神秘、瑰丽而独特的文化特质令人着迷,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增加了新的实证。
在王巍看来,三星堆出土青铜罍、青铜尊等都是商文化的典型器类,三星堆出土陶盉、铜牌饰、铜铃等与二里头文化一脉相承。三星堆出土的有领玉璧、玉璋、玉戈、玉琮也与河南、陕西、山东、湖北等地商文化器类完全一致。此外,三星堆出土的各种龙形青铜器与黄河、长江流域所出相同或相似。从金属冶铸技术看,三星堆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存在传承关系。可以说三星堆是见证三、四千年前中华文化的传承性、统一性的最生动实例。”尤其难得的是,三星堆不止吸收借鉴中原和长江中游的文化,“三星堆文化创造性以青铜像、神树等构建了‘人与神’、‘天与地’的信仰体系,对我国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李水城表示。三星堆的种种考古新发现,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实证。让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星空中璀璨的一颗星。
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三星堆祭祀区的两次发掘,让三星堆“再醒惊天下”。然而三星堆还有诸多待解之谜等待着揭晓答案。三星堆青铜器的矿源在哪?青铜器在本地生产还是外地制作?三星堆有没有王陵?在三星堆12平方公里的遗址上,考古人不断探索。
2022年底至今年上半年,考古人员在三星堆月亮湾地点再次进行考古发掘与勘探,陆续找到了高等级建筑基址、灰坑、灰沟、石器生产加工遗迹等400多处,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4000多件,初步判断是三星堆的玉石器生产作坊,年代为商代中期。这也是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手工业作坊,对于认识三星堆遗址聚落结构、手工业生产技术体系等关键问题意义重大。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许丹阳介绍,阶段性研究表明,本次发掘出土石器材质多样,与成都平原西北部龙门山地区的岩石种类基本吻合,推测该地区很可能是三星堆石器主要的原料产地。石器功能的微痕分析显示,整坑埋藏的石斧数量众多、并未发现明显的使用痕,应当是玉石器作坊生产出的成品,但还未投入到实际的使用中。
未来,三星堆的考古发掘还将继续。三星堆燕子院子地点曾发现了铜渣等重要线索,那三星堆的铸铜作坊是否在此?还需要进一步考古确认。此外,三星堆古城内还有无制作金器、象牙等不同产品的作坊,也是未来考古的重要方向。为了解三星堆古城的布局,还将展开对三星堆城墙、水系、壕沟等的发掘,进一步了解城市的布局尤其是对水资源的利用。寻找大墓和王陵也将是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堆无论考古发掘还是学术研究,处处可见多学科研究、多团队合作的模式。三星堆的多学科研究多达20几个方向,包括了青铜器铸造技术、玉石器加工工艺、环境考古、测年等。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5家科研单位参与了三星堆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多学科、多团队参与的模式,为系统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和历史发展规律探索了新路。
让三星堆考古成果在世界上叫得更响
最近一段时间,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大国工匠郭汉中很忙。明年4月,世博会将在日本举行,中国馆的三星堆展区里,需要1:1复制青铜神树的展品,这个艰巨的任务就只能他领衔担纲。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星堆时,曾感叹“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未来,如何让三星堆在世界上叫得更响?
让展陈更炫。记者在三星堆博物馆展厅看到,除了展出文物无不重磅吸睛以外,博物馆还大量运用高新技术提升观众参观体验。在展厅内,观众可以借助最新的裸眼立体新媒体技术,看到三星堆6座祭祀坑发掘工作在眼前的“昨日重现”;三星堆遗址的多媒体沙盘折幕,则通过遗址沙盘和投影机矩阵的无缝融合技术结合,再现了古蜀王都的恢弘气象。
今年9月,三星堆再度推出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现场实景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项目。场景中,观众由化身为考古专家的“数字人”引导,驾驶一叶黄金面具,在三星堆古城、考古发掘现场等虚拟场景中穿梭遨游。不少观众惊叹“当青铜大立人等文物出现在我面前时,逼真得仿佛就能触碰到它。”
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继三星堆在意大利、美国等国家举办交流展外,“今年11月,以三星堆数字化展览为基础的对外交流展又将走进南美洲的秘鲁,继续对外展示古蜀文明的神奇魅力。”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亚蓉表示。
镇馆之宝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青铜神树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青铜神树堪称诸多镇馆之宝中的王者。观众见到青铜神树的那一刹那,无不被它的体量之大、造型之奇、想象之瑰丽而折服。它高达396厘米,造型奇美。树由树座及树干两部分组成。底座似圆盘、树座呈穹窿似神山。座上为树身,座上为树身,其上套铸三层树枝,每层出三枝弯曲向下,全树共九枝,枝上有小鸟。树干之上还有一条身体倒垂游动的龙。专家们认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周青铜神树,迄今为止,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
三星堆的先民为何打造体量巨大的神树?在古代典籍中,神树往往成为日月出没的场所和沟通宇宙的象征,东方的扶桑、中央的建木和西方的若木,便是古代传说中三棵这样的神树。
《山海经·海外东经》曾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鸟即太阳,神树反映的是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