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30日,2024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在成都举行。在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院遗产研究教授、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遗产领域首席研究员罗德尼·哈里森以《气候变化行动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再思考》为题作主旨演讲。四川在线记者整理并呈现其中部分精彩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我这次演讲基于一系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一个项目是为期四年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遗产的多重未来”,旨在探索遗产和相关领域如何进行创造性的交流。有很多学术机构、非学术机构和各方的利益体加入这个研究,我们讨论了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鼓励大家加入我们的交流网络,作为形成或者引领未来的一种模式。从实证上来讲,这个研究项目借鉴了不同的相关组织的做法,它们代表了自然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利益。
我们的核心观念是“未来”并非天然出现,而是经过设计产生,换句话说未来是我们目前行动的结果。当前的行动,包括各种事物、人物、地点、做法,这些不同的组合在不同的特定时刻,通过冲突或合作形成了我们的未来。我们要保护的过去和现在、未来都息息相关,所以说遗产有多重、多种可能性的未来,不同形式的保护往往会给我们构建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保护实践有可能会相互破坏或者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各方重新思考他们具体的保护实践,探索与其他组织合作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个项目鼓励各个伙伴之间制定协同的、综合的应对措施,形成共有的未来。
另一个项目是基于“遗产的多重未来”的后续项目。在未来几十年,我们需要适应一系列的环境和气候变化,这就意味着我们的遗产管理者、景观管理者,在管理资产和资源分配的时候要做一些艰难的抉择和取舍。我们可能需要探索新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方式,要承诺防止导致损坏或者损失的一些文化和生理、物理的过程,但有时候我们发现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承诺是不可持续的。我们提出了一种替代的管理策略,确保我们的景观能够应对未来的变革。我们还提出了关于文化、自然、景观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指出遗产的管理者可以探索一种综合的而非相互冲突的管理方式。我们需要从遗产从业者扩展到更广泛的公众参与,以生态公民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未来、遗产、博物馆。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整理 向宇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