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庆
眼下,一些部门选择调研地点时“挑肥拣瘦”,由此引发的扎堆调研、重复调研现象,既加重了基层负担,还容易导致调研流于表面,变成“脚尖上的形式主义”。面对这一顽疾,将调研活动从“事后填报”变为“事前报备”,可以有效减少基层负担。为基层减负,就要多些这样的实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避免浮在表面、流于形式。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讲话,为领导干部调研指明了正确方向。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针对存在的问题出台措施、加强监督,进一步规范调查研究,推动提升调研实效,切实减轻基层干部负担。但出典型经验的地方“扎堆式”调研却有所冒头,有的点位长期疲于接待、汇报、应酬,不堪重负。
近年来,出典型经验的地方成绩斐然,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列,各项荣誉随之而来,他们被成功选入“扎堆调研”的点位,而频繁接受学习指导检查。其实,各级部门去了解出典型经验的点位无可厚非,那样不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当地工作开展情况,但要适可而止。倘若相关部门一味以典型点位作为当地的成果反映,唯点位为成效,伤害的何止是基层干部们的心。相比于典型点位,后进单位更需要领导干部去调查研究,去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因此,要少些增加基层负担的“扎堆调研”形式主义。如何既能交流经验,又能减轻基层负担,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需要加强对调研的科学统筹,合理规划调研,或者合并集中调研,减少调研频率等,尽量避免在同一时间集中调研;被调研地要启动预约制,不断增强安排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还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印发材料等形式,对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同时,上级在关心关爱基层的同时,既要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更要将目光聚焦在落后地区和薄弱环节,在强弱项、补短板上狠下功夫。只有考虑基层的实际困难,多些基层减压的举措,多一些基层帮扶和支持的法子,才能让更多的基层干部从频繁的被调研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