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十节玉琮是镇馆之宝级的文物。它带有典型的良渚文化烙印,却在被打造出来之后的一千多年里,辗转流离,来到了遥远的金沙。正如这件玉琮相通的中孔象征着沟通天地一样,玉琮从长江下游来到长江上游,同样证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古蜀人与外界交流之紧密,远远超出今人想象。
玉琮最早在约5000年前流行于浙江、江苏等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中出现。在距今4300年左右,良渚文化消失了。不过,玉琮却在更多的地方传播开来。金沙出土的玉琮共有十节,高22.2厘米,从材料、工艺、造型、纹饰来看,和金沙其它三千多件玉器都不同,反而和良渚部分玉器一样呈现青绿色,质地晶莹剔透,玉琮每一个转角处还雕刻了人面形图案,全器共计40个,恰好良渚的出土文物中也曾发现相似图案。
从种种迹象来看,这件十节玉琮不是金沙的作品,应该是良渚文化中距今4500年前后的作品。可能伴随着人群的四处迁徙、移动和定居,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辗转流离来到了成都平原。
中华文明从来都以开放之姿相互学习借鉴。这件十节玉琮跨越1000多年的时空从长江尾来到长江头,成为古代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大型人文融媒报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策划:李鹏
统筹:叶建平 赵晓梦
记者:吴晓铃
海报:杨璐嘉
图片: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