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村社区广场。
四川在线记者 赵荣昌 周志敏 摄影 华小峰 韦维 重庆报道
从高空俯瞰,地处重庆九龙坡区地标性商业综合体万象城旁边的民主村社区,有着与现代化商场格格不入的调性。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各社交平台上的火爆。
于游客来说,这里是重庆市九龙坡区新晋的“打卡点”:咖啡店、面包店、火锅店等藏匿其中,都是“网红店”;于城市治理的人来说,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点位,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蕴藏着智慧与经验。
10月31日下午,参加奋楫争上游·改革“四重”奏——“川渝一盘棋·唱好双城记”网络主题活动的媒体记者走进民主村社区,短短的两个多小时采访时间里,便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三批考察团擦肩而过。
慕名来此的人们,目标相同——探寻一个老旧小区的“新生密码”。
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民主村社区,有着辉煌的过去:这里是原国营建设机床厂配套家属区,曾有100多栋老居民楼,房龄最长的超过70年,曾经也是重庆的地标建筑。
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建设厂搬迁,居民楼老旧,配套设施跟不上时代发展。交通拥堵、道路斑驳,小巷狭窄,社区环境脏乱无序,这里的治理一度是九龙坡区“很头疼”的问题。
改造后的民主村社区。
改变始于2021年。当年,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重庆市九龙坡区成为试点区之一,民主村社区片区成为城市更新项目中的重要部分。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一院院长、徐千里工作室主任余水既是民主村社区改造的参与者,也是亲历者。
在他看来,民主村社区改造成功的关键点在于:不拍脑袋,问需于民。“充分听取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意见,深入查找社区问题和短板,才是推进问题的关键。”余水说。
回想起这段经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彭其碧有深刻的记忆:住建部门先后举行院坝会、座谈会、入户走访等,还邀请到市、区相关部门到现场和居民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问需于民后,执政者的思路也逐渐被打开:最终,九龙坡区政府决定通过“原拆原建”的方式,保留片区住宅肌理与街巷格局,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聚焦低效空间和老旧功能片区,加大力度推进闲置土地和闲置建筑的再开发利用。
改造后的民主村社区。
“以解决严重影响居民安全和居住功能的问题为重点,增加城市路网、公园、休闲场所、停车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等场所和设施,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九龙坡区城市提升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锋认为,民主村社区和其他地方旧城改造最大的不同,是不进行“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而是在“留”字上做文章,尽力留住这里的街巷肌理、文化记忆、城市文脉。
如今,很多当时搬迁离开的老人们回到这里,依旧能找到昔日的影子。例如,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苏式红砖楼部分老墙体被保留下来,不仅进行内部空间重构,还在外立面加设了钢结构和玻璃罩,成为展陈民主村和建设机床厂历史文化的社区会客厅。
民主村社区,两名游客拍照留念。
社区改造,方便居民更是关键。在民主村社区行走一圈,记者看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社区里还特意保留了鞋匠铺、换锁铺等老手艺、老营生,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
改造之前,刘雯静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脏乱差”。详细了解整个改造规划后,她的老板很快就决定了在此开咖啡店,“我们店跟改造后的民主村同时亮相,开店一年多,生意很稳定。”刘雯静说。
改造后的社区聚了人气,有了新活力。当地将农贸市场等闲置房产,交由专业运营公司统一招商,引入文创、商贸等经营主体,实现收益共享。目前民主村已入驻各类商家100多户,其中既有新潮店铺,也有传统品牌,累计盘活了上万平方米的经营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