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活动,从2024年9月到11月,在成都陆续推出41场集中展演,举办13项配套活动。这是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施行后,四川迎来的又一川剧盛事。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别约请专家学者对川剧节汇演活动及其剧目等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杨于卓 李雨欣
在第六届川剧节暨第二届川剧汇演中,四川省川剧院带来的折子戏《杨广问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剧前一场是文小生应工重唱功,后一场是武生应工重做功,其间又大量借用川丑的表演技艺,展现了川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杨广问病》出自川丑经典剧目《隋宫乱》,是对这一传统剧目的再演绎,由四川省川剧院年轻演员杨坤昊担纲。他在访谈中说,这个戏很多行当都可以演,他演这个戏,将其定位为文武小生。剧中杨广的装扮、身法皆参考历史,杨坤昊不只用文小生,也带武小生,因为杨广是文人也是武人。《隋书》记载:杨广“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曾担任过行军元帅,带兵征服过南朝陈国,陈妃就是他从陈后主宫里俘虏来的。所以,很多表演手段都在文武小生的框架里,但具体表演中借用了很多川丑表演技艺。
一开始以文小生扮相,俊扮,让人误以为是一个正面形象。杨光担心父亲的病情,一片孝心,当唱到“今日里假问病探听江山”时,其眼神、指法就借用了丑角的表演。词未到,观众已知晓他实则是虚情假意,深藏阴谋诡计,关心的是皇位的继承权。
当陈妃代皇帝之口传令时,杨广已然猜到父皇口不能言,命不久矣,进而肆无忌惮地调戏陈妃。到此时,他身着粉红褶子的风流倜傥的文小生扮相,甚是符合剧情。“久闻得陈姨娘千娇百艳,假问病去偷看美貌婵娟。”“放大胆将陈妃搂抱怀面。”这里的表演虽以唱腔为重,但从杨坤昊的表演看,掀开褶子、搂抱陈妃都和一般文小生的表演不同,而有了《谭记儿》中杨衙内(丑角)的花花太岁的味道,显然为了表现杨广这样一个皇家子弟的丑恶嘴脸,借用了丑角的表演步法、身段等,将其孝道尽失、有违人伦的失德无道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父亲晏驾后,杨广转变为武小生扮相,身穿红蟒袍,头戴太子盔,上插翎子,俨然一副得势的神气。为得到皇位,杨广公然搜查国玺、逼死亲娘,残暴至极。
杨坤昊在谈及“搜印”一场时指出,该场借用了很多丑角表演技巧,如看到国太时,那种调皮、撒娇的表演,和《做文章》中徐子元(丑角)在母亲面前的撒娇如出一辙,但徐子元是不学无术的“傻”,而杨广是另有图谋的“装”。
眼见国太不买账、装不下去,武生的做功就上来了。“你与我把玉玺找”,其爪牙开始搜国太的衣袖。国太跌倒,他不仅不“扶”,还一脚踩上去:“我不念你是我的亲生娘,拔剑不饶。”如果说杨广念及生养之情放过国太时,尚有一点人性,然而国太自尽后,他却不再惺惺作态。
当陈妃宁死不从时,“你不允,我要将你来杀了。”“把她的尸首抛荒郊。”杨广此时已大权在握,断然杀害陈妃,抛尸荒野,然后迫不及待地登基称帝了。
剧中对川丑表演技艺的继承还包括:杨广看到陈妃下场后,要进宫时,喊他回来,他不回来,配合内心独白,大量借用丑角身法;当看到国太拄个拐杖坐到那儿,他心里想的是:怕啥子哟,我要进宫!中间也借用了丑角的表演技法。
用杨坤昊的说法是:“最后登基的时候,他就是小花脸(丑角)了,而且就是现场,把妆卸了,在舞台上开小花脸,这是川剧非常有特色的表现手段。”
既然开了小花脸,后面的表演就更是丑角的表演了。以丑角表现登基后的杨广,更有利于夸张地表现其丑态,同时表明大家对这样一个剧中人物的态度。历史上,杨广德不配位,最终隋朝仅二世即灭。
剧中的杨广无论是文小生还是武生,抑或最后直接在舞台上开小花脸,都大量借用丑角的表演技艺。可以说,川剧的行当不是固定的,在具体表演中,演员可能突破行当边界,借用、活用、融合其他行当的各种技艺,从而更好地推动剧情发展,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隋宫乱》是个常演常新的剧目,历史上,众多名丑、名生都演过此剧目。杨坤昊的师傅晓艇,在1984年以折子戏《问病逼宫》等获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川剧第一朵“梅花”。他专攻文武小生兼文丑,而《隋宫乱》正以文武小生兼丑角应工,想来其表演可谓得心应手。
杨坤昊在谈及师傅晓艇的表演时,提及晓艇的表演借用了四大名丑刘成基等的表演技巧,而杨坤昊的表演从主题意旨到故事结构,再到唱念做打,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持了晓艇版本的形态。杨坤昊说:“我就是继承了晓艇老师的版本,尊重传统,没有乱改。现在演出的版本,是以晓艇老师为标准的一个版本。”
当前川丑传承的形势不容乐观,不仅缺人,也缺剧。本次《杨广问病》等剧目的出现,让人看到了川剧在“三小同功”的基础上,川丑传承发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以杨坤昊为代表的新一代小生,能关注到川丑传统剧目,并对剧目有深刻的见解,在强调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今人的审美习惯,能动地进行创新,如对音乐节奏的调整、对部分内容的删减,使演剧内容更凝练、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配合精湛的表演技艺,使这类传统剧目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剧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24CJYB2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杨于卓,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雨欣,西南民族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