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摄影 向宇
凭栏远眺,山脚下村舍屋檐相接,阡陌纵横。其间安宁河将土地轻拢入怀,拐个弯,又奔腾向前。11月5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报道组来到米易县青松林农业公园,万亩良田尽收眼底。
“插根扁担也开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道破米易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第二粮仓”的先天优势。据统计,2023年,米易县粮食生产总产量达11.65万吨,蔬菜产量达55.64万吨。以稻菜轮作的模式,种植早春蔬菜和水稻,米易实现了“吨粮田、两万元”。
藏粮于地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撒莲镇位于安宁河畔,是米易县10万亩稻菜轮作基地核心区。眼下,在山间俯瞰,一片片蔬菜大棚整齐排布。就在几个月前,那里还是成片的秧苗。
米易县10万亩稻菜轮作基地核心区
每年5月至10月种水稻,10月至第二年4月种蔬菜,是当地农户近三十年来的农耕作息。“种蔬菜时,田里没有水,种水稻了再把水引来。”米易县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和农业园区股股长盆兴荣指着田中密布的水泥立柱和刷了蓝色油漆防锈的大棚钢筋支架告诉记者,“这方便秋冬季节种植蔬菜使用,也防止种水稻时立柱泡在水里倒下来。”
走进一间大棚,撒莲镇安全村村民邓世安正忙着种植番茄,“水稻一收完了,我们赶紧开始移栽番茄苗,无缝连接。”邓世安告诉记者,番茄亩产收入近5万元,水稻亩产收入不足2000元,尽管差距甚大,他还是按农时转换水稻和蔬菜种植。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坚定不移保障粮食安全。”盆兴荣介绍,米易县在农业产业布局时明确,要把安宁河谷最好的田地全部拿来种粮食。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第二粮仓”的第一步,就是要守好耕地红线。
从2010年左右开始,米易着手开展田型调整,调整后水稻亩产从500公斤左右提升到800公斤以上,稻菜轮作基地面积从最初的几千亩扩展到如今的10万亩,涉及全县安宁河两岸7个乡镇。
近年来,米易持续扩大高标准农田覆盖面,通过建设高质高效良田,提高粮食产能。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7.35%。如今,米易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境内安宁流域,将丙谷等7个乡镇32个村纳入园区规划,总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
藏粮于技
提高粮食产量品质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米易机械化程度土地利用率不断提升。“目前,安宁河谷区域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7.9%。”盆兴荣介绍,在农业机械的助力下,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收割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
育一颗好种,种一方良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米易充分依托示范基地和科研机构平台力量,自主选育优良品种。为了选育良种,当地联合袁隆平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种植指导第三代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项目。今年,米易县农业农村局又引进了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荃优607优质稻品种,开展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
米易县10万亩稻菜轮作基地核心区
在安全村村委会,田管员张远华打开一台电脑,开启“智慧田长”平台。“水稻种植时,通过这个平台就能实现耕地常态化、动态化、精准化、持续化监管,不再用以前传统单一的监管方法。”他说,这种方式开启了耕地保护“天上看、网上管、地上巡、随手拍”的智慧监管新模式,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第二粮仓”提供技术保障。
村委会一角,摆放着一袋5斤装的大米,袋子上写着“糃稻”二字。见记者好奇,村里的“80后”种植大户陈维勇凑了上来,“我们村集体与粮食加工企业进行了合作,通过订单生产,预计每亩能增加三四百块收入。”陈维勇告诉记者,自己种植了35亩水稻,平均亩产800公斤左右,新稻谷已经陆续出售。
瓜果满枝谷满仓,米易正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做强产业基地、做亮农业品牌、做大精深加工,不断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第二粮仓”,促进全县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