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四川丨高原小番茄走出共富路

2024-11-06 00:03:2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次第排开的蔬菜大棚。

四川在线记者 阚莹莹 摄影 黄潇

从炉霍县城出发,G350熊猫大道与奔腾的鲜水河并行。鲜水河穿越这个“崩科之都”“唐卡之乡”全境,也滋养了蔬菜产业在这片高原上开花结果。

11月5日一早,炉霍县气温已在零下。甘孜州盛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煌农业)的番茄大棚却用30摄氏度的“高温”,热情迎接了“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报道组。

这是一片可全年365天不间断供应高原小番茄的蔬菜基地。位于高海拔地区的炉霍县,曾经牧民冬季吃新鲜蔬菜都十分困难,如今却能全年生产高原小番茄,这吊足了报道组的胃口。


甜度更高、口感更好的高原小番茄。

甜度更高、周年供应,高原小番茄“出圈”

3台冷链车,每天运送2万斤小番茄,从采摘下树到送达成都,仅需不到24小时。这样的场景,几乎全年都在盛煌农业蔬菜基地上演。

炉霍县农牧业“小、杂、散”,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2015年,炉霍县整合扶贫援建资金,在虾拉沱镇流转土地1500亩,建设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盛煌农业负责运营。

这个运营团队来自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的企业,最擅长的就是种植小番茄、水果黄瓜。而炉霍县光照充足,最适合小番茄积聚糖分,口感更好。2015年春节后,第一批小番茄在虾拉沱镇的蔬菜大棚里展现出标志着成熟的红色,平均甜度比其他产区高3-5度。

品质优势显然还不够让高原的小番茄“出圈”。在寿光,当地设施大棚让小番茄实现周年供应。“为了让高原小番茄也能全年生产,我们除了采用设施大棚外,还通过间隔时间种植不同批次的方式,让小番茄实现接力产出。”盛煌农业负责人盛璇说。

现在,盛煌农业在园区已经建设301个设施大棚,小番茄正常年产量602万斤,按照每斤3元至10元不等的批发价,供应至成都伊藤、盒马、永辉等各大商超,以及美团、钱大妈、百果园等线上线下平台。目前,园区年产值达到4000余万元。


在园区务工的郎吉阿妈。

“飞地模式”让139个村集体经济齐“飞”

快60岁的藏族阿妈郎吉,是虾拉沱镇吉绒村村支部书记。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盛煌农业员工。郎吉阿妈已经在园区工作了近10年,育苗、移栽、覆膜、打叶、采摘,整个小番茄的生长流程她都十分熟练。工作一天,她能领到100多元的工资。

像郎吉这样的长期工人,园区内就有160多名,大多来自周边村子。郎吉说,以前,每年青稞收完,除了放牧,村民就没有其他稳定收入了。在园区务工,工资水平不仅可观,还能照顾家里,大家都很积极。一共有50多户的吉绒村,就有30多个村民在园区务工。

工资只是村民收入的一部分。“建设园区采用的是‘飞地模式’。”炉霍县农办专职副主任刘锐说,这种模式让集体经济也得到发展。

飞地模式,主要是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引领、村级负责、群众参与、产业共建、利益共享等联结机制,从而实现不同乡镇、村组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考虑到牧区缺土地、缺产业,2015年园区打造之初,炉霍县就决定集中开发产业。82个脱贫村和57个非贫困村以扶贫资金入股,每年获取收益。

按照规定,入股园区的82个脱贫村保底分红6万元,其他村保底分红3万元。现在,园区已经为村民持续分红5年。

炉霍县的番茄产业还在延伸。盛璇说,他下一步打算种植莴笋、萝卜和茄子,扩大种植规模。雪域蔬菜将载着高原群众的“致富梦”飞得更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