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来祺
由成都市京剧研究院联合重庆京剧院倾情创排演出的印象京剧《薛涛》,2024年9月28日、29日在四川大剧院璀璨登场。在长达两小时的精彩演绎中,《薛涛》全体创作人员用京剧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大唐第一才女薛涛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与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用印象化的创新改编,阐释了一场传统京剧形式陌生化的艺术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时代性探索,为观众奉献了一部具有文化艺术魅力和人物精神魅力的当代舞台佳作。
线索:薛涛与孔雀互为指涉
《薛涛》采用双女主的独特架构,其中一人物孔雀,历史上本是薛涛在幕府时期豢养的一只由南诏国进贡的孔雀。
薛涛与孔雀相伴长达20多年,这段跨越物种的情感联结,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孔雀作为南诏国进贡的珍稀之物,不仅代表了薛涛生活的奢华与雅致,更成为她孤独岁月中的忠实伴侣。
刘禹锡在《和西川李尚书伤孔雀及薛涛之什》中的“玉儿已逐金镮葬,翠羽先随秋草萎”,不仅描绘了孔雀与薛涛相继离世的哀婉场景,更通过隐喻的方式,将孔雀的孤独美丽与薛涛的红颜不幸紧密相连,赋予了孔雀以人的情感深度。
《薛涛》把这种联系进一步放大和深化,通过将孔雀拟人化,使其不仅是薛涛生活中的宠物,还升华为一个与薛涛灵魂深处相呼应的角色,被赋予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成为薛涛内心世界的镜像与外延。剧中,孔雀的每一次展翅、每一次凝视,都仿佛是在诉说着薛涛对自由、爱情与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当薛涛面临人生的重要节点时,孔雀作为她内心波澜的生动外化,还与薛涛进行了一场场深刻的对话与碰撞。
如,在薛涛入幕府时的“如何了之?倒不如,不了了之”,写《十离诗》时的“值得吗?值得吗?”以及最后“后世当如何评我呀?罢了,罢了”等等。在这些事件中,孔雀一次次试图改写薛涛的选择,擦拭其身上的争议点,却最终让薛涛走向自己的宿命。可以说,二者的镜像式对话,不仅让薛涛的故事更立体和丰富,也让观众能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感受这位历史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此外,双女主的架构,也为剧作带来更多叙事可能性和情感张力。两个女性角色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既体现了薛涛与孔雀间的深厚情感纽带,也传递了对女性情感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孔雀的介入,让薛涛的故事不再是单纯的历史还原,而是成为跨越时空、跨越性别的共同探讨与反思。
修辞:红袍—白袍—道袍之服饰表达
作为舞台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之一,服饰及其色彩的设计蕴含了人物的感情因素,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薛涛》通过服饰设计的精妙运用,生动展现了剧情发展与人物命运的起伏,特别是薛涛的生命轨迹与内心变迁。
从整体上看,唐代经典的宝相花与孔雀元素贯穿于该剧的服饰设计中,不仅赋予服饰以浓厚的时代气息,更通过这两种元素的运用,展现了女性角色的柔美、优雅及圣洁高贵、端庄美丽的特质。这种设计在对唐代服饰文化致敬的同时,也分别成为薛涛与孔雀各自身份与性格的一种隐喻。
薛涛的服饰色彩转变,更是她个人遭遇与心灵图谱的直观反映。从红袍到白袍,再到道袍,每一种色彩都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与薛涛的命运紧密相连。
红袍象征着她从才女沦为乐伎的无奈与屈辱,正如孔雀所唱:“这哪儿是红裳。这分明是滴血的红枷锁”,束缚着她的身心;白袍则标志着她从卑贱中解脱,走向高洁,获得大唐女校书的美名,实现从伎转士的历史性跨越;道袍的出现,则是薛涛晚年隐居、内心纯粹与超脱的象征,她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生命的重新理解与追求。
3种色彩的转变,不仅映射了薛涛的人物性格,更深刻反映了她的境遇与地位的变化。从繁华到毁灭,再到毁灭中的重生,薛涛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服饰色彩的转变,是这部史诗中最为鲜明的注脚,引导观众在欣赏薛涛的故事中,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尝试:提炼与融合京剧之美
《薛涛》在剧种的归类上虽被纳入京剧范畴,然而其内涵之丰富、风格之独特,远远超越了传统定义的单一界限。它不单是京剧的一脉相承,亦非普通舞台剧所能简单囊括,而是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共同构成。
该剧保留了京剧醇厚而富有韵味的唱腔,大胆融入昆曲的缠绵悱恻、民歌的质朴纯真与流行乐的时尚灵动;唱词讲究对仗工整、押韵巧妙,薛涛和孔雀的数十首唱段都颇富诗意与情感,整体呈现出散文诗的倾向,既带有《红楼梦》那种古典文学中诗词的优雅与深邃,又不乏引发当代人的情感共鸣与思考。
该剧在舞台呈现上摒弃传统京剧一幕一景的固有设定,而是采用3层圆形幕布这一创意性的设计。3层幕布,如同3幅缓缓展开的画卷,通过巧妙的移动与组合,实现场景的流畅切换与时空的自然流转。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情节间连接的难度,更让舞台空间变得灵动而富有层次,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
同时,唱词和念白的呈现,借鉴影视化的表现手法,将其直接投送在舞台幕布上,不仅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能清晰地捕捉到每一句唱词与念白,更通过字幕与表演的紧密结合,营造出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剧情中,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薛涛》的成功上演,不仅是对京剧艺术的一次大胆创新与实践,更是对如何打通当下与京剧间审美桥梁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尝试。它让我们看到京剧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当下社会中的无限可能与广阔前景,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思考与启示。
作者简介
徐来祺,供职于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项目监督部(四川文艺评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