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维度、深度与指向——评诗集《腾飞协奏曲——新时代新工业诗选》|西岭雪·品读

2024-11-06 10:33:2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孙海龙

工业,作为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技术象征,以其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构筑了时代的架构。工业的语言是机械的轰鸣声、生产线的节奏以及焊花的闪烁。工业力量体现在高耸的建筑物、横贯大陆的铁路网络以及翱翔于蓝天的飞行器。作为力量的化身、进步的号角以及文明发展的驱动力,工业以其坚硬的形态和冷峻的线条,勾勒出人类征服自然、重塑世界的决心与愿景。

诗歌是情感与想象的艺术表现,通过文字的韵律和情感的流转编织心灵的图腾。其语言如同风的低语、叶的轻吟和月光的温暖。诗歌之美展现于抚慰心灵的诗句、触动灵魂的篇章以及唱响心扉的颂歌。诗歌不仅是情感的栖息地、想象的翅膀,也是精神的家园,以其柔和的笔触和温暖的色彩描绘出人类对美好生活和深邃哲思的企盼与追求。


尽管工业与诗歌在表面上呈现为刚柔、虚实的对立面,但在诗集《腾飞协奏曲——新时代新工业诗选》中,它们却如同宇宙中的阴阳两极,展现出相互对立却又和谐共生的关系。工业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主题,诗歌则赋予工业以情感的温度和精神的深度,从而在文学与工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彼此的融合与对话。

在诗选中,诗人们把风沙戈壁,油井钢铁,科技与速度经过情感的润色后揉进语言里。这里的情感多维又深邃,流动且有方向,既是新时代工业巨幕下人民情感与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下国家主旋律的诗性讴歌。

个人汗水与集体荣誉——情感面向的双维度

诗选中,个体情感主要体现在对工人劳动和汗水方面的描绘。这些情感,具体而微,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执着和劳动的光荣。但诗人们并没有一味在个体情感上细语呢喃,而是将个体情感逐渐汇聚,迈向对集体荣誉感的颂扬。

一是吟咏个体劳动与汗水。

诗选中,大部分诗人都有着丰富的工厂劳动生活体验,所以能再现出工人日常劳作的真实场景,进而对工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进行吟咏。

严建文的《万吨压机上梁之日》:“只有劳动后的微笑,才能安慰我的疲惫。”劳动在诗人眼中不仅没有带来疲惫,反而是安慰疲惫的“良药”。

李长瑜的《劳动节》:“那时候我跟很多劳动者一样,常年陪着机器劳动。”劳动在这里对“我”不是痛苦的回忆,反而是难得的美好的记忆。

巴音博罗《致一双被磨烂的手套》:“巨大的转炉从矿山的穹顶隆隆驶过/我再一次听见劳动的黄金号角在鸣响/工人们从这块大地的咽喉中拥出/一腔热血陡立成诗行”。劳动在这里宛如一场节日,是一种仪式化的动人场景。

再如对“汗水”的细致描摹。

汪峰《高原种石头的人》:“作为矿工,我们的土豆、圆根,是我们的汗水。”《铁》:“荧光屏里显示:工业园汗水湿人衣。”申广志的《101窑洞,燃泪的瞩望》:“都姓甚名谁,就包括/一副风镜,硬被风沙锉成了毛玻璃/而裹嵌它的皮革,也让汗水/盖满盐印碱戳”。崔完生的《天然气》:“月光托着旭日/或者怀揣的那些梦想升上天空/裤腿的露珠风干/而我,在写满姓名的纸上/寻觅着天然的自己/除了哭声,再听不见风雨雷霆/除了汗水,再看不见背影履痕”。温馨的《大架上的师兄》:“一个矿工在风雨中,滚爬了多少年,才能从汗水和油污里,像大架上淡定走下的师兄”。《大架上,他们说我像一枚粽子》:“当体内的汗水,汹涌而出”。

在这些情境化的叙事中,“汗水”意指工人的体力付出和努力,传达出对工人劳动的艰辛和力量之美的赞羡。

二是向集体深情表白。

个体劳动和汗水的描绘是诗选中诗歌情感抒发的一个侧面,另一个面向是对集体成就和荣誉的自豪感。

如马飚《大工业总是矗立着》可以称得上是这一类诗歌的代表,诗中写道:“每个工人,有了海的咆哮之力/不锈钢工具箱,闪烁,如在未来/深切的爱——这个集体”。大胆而直接向集体进行爱的表白。在《女天车工的神圣》中,“人像山脉,喜欢聚在一起”,也对人类群体意识进行了描摹。

孙方杰的《夜班素描》:“脾气柔软的刘师傅,总像个大姑娘/性子急的李师傅,屁股底下/总是燃烧着一团火焰/搬着一摞耐火砖的张师傅,双臂肌肉凝结/脚步有些踉跄。在水泵房用餐的/徐师傅、朱师傅、冯师傅,倒上了一杯酒/每人二两。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不允许上班饮酒,但似乎不喝两口/干活的力气就不足/而我正在安慰刚刚失恋的小鞠/一个干练的小伙子,在更衣室/他总是将换下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上班用的工具摆得规规矩矩……车间主任、工段长,巡视到车间的生产副厂长/关心着生产质量和数量。火焰在炉膛里汹涌/立柱上的标语:多炼钢,多挣钱/令人哑默。有人在乎,盘算着钱度日/有人忽略。炎夏的热和严冬的冷/总是在生活中,迅速地开合/插入转炉的输氧管/传来拔出的声音,我们在炉台上兴奋地喊着/就像蜜蜂吃下了自己酿的蜜/下班了,月亮刚好从轧钢车间/移动到电炉车间的上方,光/正好与转炉车间的炉火相遇。交接班的时刻/疲惫,又显得那么轻松/似乎劳作的苦楚,在这一刻化作了悠闲/我似乎听见炉火对着月亮喊/别站得那么高,转得那么孤单/夜复一夜,仿佛没有终点”。

之所以大篇幅引述这首诗,是因为这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工人集体宛如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场景。有生活,有工作,有友爱。

宁明《最高的家园——致敬中国航天站》:“高度与距离,不再催生人的寂寞/每人的心跳,都与祖国保持着高度同步/这里有三个兄弟姐妹轮流值守/他们在一起探索人类未知的奥秘/并为未来的生存发展寻求更多的途径”。

“他们”和“在一起”的表述,传达了工人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对集体成就的自豪。这种集体层面的情感,体现的是工人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和工业发展的贡献。

追逐生存的意义——探寻情感的深度

工人个体劳动、汗水的描绘和集体荣誉感的宣扬,是诗选情感表达的平面维度。从个体生存和人生意义、价值方面探寻,挖掘新时代工人精神状况,是大多数诗歌对人类情感深度的探寻。

一是生存境遇的思考。

普通个体首先关注的是自身的生存,但是诗选中的工人们除了在乎自身的日常劳作和基本需求外,还会表达出对自身行为导致的结果的忧虑。

这在漆宇勤《吃煤的人》一诗中有鲜明的体现:“吃煤的人以深藏于土石里的黑为生/与藏在地下的光和热为敌/每天固定的时间与家人重复告别/如同一场永不回头的出走/在深幽的巷道口/吃煤的人相互说笑着让黑暗缓慢吞没自己/从石头里掏出千年前的阳光/他们毫不在乎这地底下与命运的一次抗争/毫不在乎自己跟生活的一场较量/直到将全部的力气都交还给了大地/从长长的巷道走出,五十个汉子获得重生/即使这样,他们踩在地上还是觉得不踏实/只有这些每天向大地深处索取的人才清楚地知道:这大地并不厚实/脚踏实地,实地是已被自己掏空了的外壳”。

诗中“吃煤的人”如同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冒着死亡的危险把煤从地下带到地上,带给人间“光和热”。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还深深地忧虑着,地下煤挖空了,人类是否还能“诗意地生存”?大地还能否给人“家”的感觉?诗歌中充满着对人类未来生存境遇的思考。

同样,在孙方杰《夹缝》一诗中:“睡着了的钢铁在清晨醒来/它的额头上挂着凝霜的露珠/钢铁的睡眠,曾经被万物打搅/曾经被刮过的一阵风带走了甜美的梦/在我喜欢的春天里/它对我的哀愁一无所知/钢厂的凌晨多么碧嫩啊/醒来的钢铁一下子就撕开了/我的小小的衣襟/如同撕裂了我离开钢厂这么多年的记忆/它悄无声息地撕扯着我/把我逼进了一条生活的夹缝”,我们也能看到“钢铁”这个现代化意象所承载的多层情感。

“钢铁”曾经是“我”在钢厂生活的全部,当我离开钢厂后它是我哀愁的导火索。诗人对“钢铁”既爱又恨,一种矛盾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引发我们对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钢铁的情感。没有钢铁就无法造就现代武器,没有现代武器就无法保卫国家。另一方面,有了钢铁有了现代武器,我们就有了对和平的忧虑。

同样,在温馨的《采场上,制作一个踏板》中,“采场上的我/也是矿山一块不合格的石头”,通过比喻的方式,将自己比作“不合格的石头”,表达了工人在工业环境中的自我认知和身份的困境。

在薄暮的诗《谁发现了铁》中,“所谓炼焦/就是让轻的走掉/让重的留下”,通过对比轻与重、走与留,展现了炼焦过程中物质转化的深刻内涵,也隐喻了人生被社会筛选后导致不同的生存境遇。

二是人生价值的叩问。

文学作品常常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叩问,它们通过描绘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挑战,展现了人的价值和社会责任。

吴才华的《城市之光》:“奔跑,是一个生命的荣耀/是一座城、一颗星体的核能量”,不仅是对“奔跑”状态生命的深情颂扬,也是对个体活力与城市发展动力的隐喻。在这里,个体的努力与城市的繁荣相互映照,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的紧密联系。

温馨的《爬大架》:“垂直的钢铁大架/路在脚下悬着,工友在前面/我紧跟其后,爬,爬,爬/生命有了高度/尘埃里混迹太久/劳保鞋上,工作服上的粉尘、泥土/沙沙沙……往下掉,仿佛岁月的污垢/肆无忌惮/风越来越大/大架有些摇晃,每前进一步,背后/就有工具的手掌,敲打我的脊梁骨/人生过半,负重前行,一只手托举起了/自己的苍穹/踩疼了什么似的/工友啊的一声,我便停了下来/放下手中的焊把,挂好安全带,这半空/尘埃之上,只需张开手臂,喊一声/就到处都是翅膀”。通过具体的劳动场景,展现了战胜挫折、挑战困难的勇气,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生命高度的决心。

马行的《我把地质勘探队带到天山顶上》:“而现在,我能够做的,只是把一支地质勘探队/带到天山顶上”,对个人责任的坚守的极力推崇。在面对艰难的自然环境和挑战时,个人的坚持和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哈浅22石油井》:“你看哈浅22石油井的那位女工/想调离的,就让他调离吧/应该留下的,自会把哈浅22石油井当作永远的家……她真是幸福,她无论坐着站着,还是一个人独自走着”。展现了对工作的坚守和从中获得的幸福感,即使环境艰苦,对工作的坚守也会一直不变。

王二冬《八月的最后一个夜晚》:“八月的最后一个夜晚/八月的最后一个夜晚,王志国/瘫坐在临近站点的街边,空瘪着肚子/像一个被人拆完后随意丢弃的包裹/手中的烟,不断含在嘴唇,又夹上耳朵/天上的火已失去点燃大地的冲动/他盯着不远处的商品房,明天将要封顶/‘封顶大吉’,他默默祝福着/突然想起东河西营的老房子,今夏雨水多/老母亲还一人住在里面,年轻时/落下的腰椎病,连阴天就疼痛难忍/若是雨滴穿过屋顶砸在老母亲身上/他的天还不得被砸出窟窿……/他不敢再想下去,在八月的最后一个夜晚/他没有休息一天,31天,434个小时/5890个快件,银行卡显示到账9760元/房租900元、饮食700元,剩8160元/昨天中午,他还花160块钱请合租的兄弟/吃了顿饭,他们在一起送了三年快递/那个兄弟说他坚持不住了,要回老家/他没有劝他留下,在他背包里悄悄塞了1000块钱/最后的7000块,在八月的最后一个夜晚/轻盈又沉重起来:大儿子明天要到城里上初中/妻子的工作还未解决,岳父中秋节生日/老两口虽然从没说过什么,可他心里都清楚……/他抱着脑袋,听到肚子在打鼓/站长说,从九月一日开始,总部要涨一毛钱派送费/每天可以多挣15块钱/对面的三十一层高楼,明年春天的夜晚/将是万家灯火,他心想,天亮要跟站长主动申请/负责此小区的揽派,新的产粮区,他有的是力气/想到这里,他站起来,摸着满腿被蚊子/叮起的包,像抚摸不足三公斤重的快件/少数人的疼,挠挠就好了,绝大多数人的疼/尤其是中年男人,他们藏在心里/用肩扛着、用手拽着,踉踉跄跄奔向前方”。

这段描述不仅展现了他的辛勤工作,也反映了他为家庭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牺牲。工人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人生两难困境的深刻挖掘和对个人将自身奉献给国家的人生价值的高度赞扬。

自然和谐与社会进步——情感的主旋律指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工业诗歌不仅仅关注工业本身,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工业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是诗选中情感表达的明确指向。诗人们通过对工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期待。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了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

邓凯在“新时代诗歌十年:进步与空间”座谈会中提到,新时代诗歌赓续了古老的中国诗歌传统,又别开生面地呈现了百年中国新诗迅猛生长的蓬勃态势,其中很多优秀诗人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对时代巨变的敏感,书写了不少与人民大众和时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优秀诗篇。

也就是说,在《腾飞协奏曲——新时代新工业诗选》中,情感表达有着鲜明的主旋律指向,绝大部分诗歌都深入地触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以及对未来的忧患意识和美好生活憧憬。

一是人与自然的融合。

马行的《大风》中,大风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元素,还象征着工业革命的力量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诗中描述“塔里木,大风分两路/一路吹我/另一路跃过轮台,吹天下黄沙”,这里的“大风”隐喻着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深刻变革和对环境的深远影响,二者融合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荒漠书》中,诗人表达了与自然环境不一致时的孤独和困境:“有些时候,大漠和戈壁与我的方向并不一致/我若孤独/必是大漠卷起了沙暴/我若走投无路/肯定是戈壁遇到了断崖”。这里的“大漠”和“戈壁”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人类情感和生存状态的象征。

《大风在克拉玛依》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大风就是克拉玛依/大风可不仅仅是为了活着啊/从下午开始/有一小股陌生的大风,在勘探队驻地大院的/旗杆上/使劲地,吹动一面/红旗”。“大风”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是工业活动的象征,它吹动的红旗象征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无名沙丘》和《大庆油田》中,诗人描绘了工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交织:“松嫩平原,大庆油田的钻井架上/一角彩云/向左,再向右/那一角彩云多么亮丽/仿佛一面旗帜/仿佛纷飞的思绪/那是钻井工,这是采油工/那是运油的卡车,这是铁人王进喜/那是石油之都/这是多少人的工业故乡/身边的风,大起来/又小了些/可那一角彩云,不知为什么,居然不再呼啦啦吹刮/只轻轻招展”。这里的“彩云”和“风”象征着自然界与工业活动的和谐共存,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尊重。

《勘探老工人胡老六》则通过胡老六与老榆树的关系,展现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勘探队驻地,望不到边的戈壁滩上/有一棵树,一棵老榆树/胡老六啊,夏天在老榆树下乘凉/冬天背靠着老榆树晒太阳/风起的时候,老榆树的叶子一片片地落/胡老六的胡子一颤一颤的/没人说得清,他是一棵老榆树/还是老榆树本身就是他/老榆树越来越老,他也越来越老/老榆树一动不动,他也不动/他和老榆树,似乎都要/睡着了”。这里的“老榆树”和“胡老六”相互融合,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界的共生关系。

王二冬的《星星》,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有些事情,注定急速不得/比如一个孩子学会说话而后懂得保守秘密/比如一封情书从起笔到结束/比如从一个人变成一颗星/而后把一生积攒的光均匀地洒在/每一个正在仰望的人的身上”。这里的“星”象征着人类与宇宙的联系,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主题,它涉及人类活动、自然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物理层面,也体现在情感和精神层面,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深刻的联系和相互依存。

二是工业腾飞的礼赞。

新工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也与社会进步的主题紧密关联。诗人们通过对工业发展中人的社会贡献和集体荣誉的自豪感的描绘,展现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这种情感是广泛而深远的,它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杨克在“新时代诗歌十年:进步与空间”座谈会中表示,新时代风起云涌、风云际会,我们应奉献出与之匹配的、体现时代风采的优秀诗歌作品,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诗选中这一类诗歌很多,诗人薄暮、宁明、邵悦、龙小龙、严建文、许敏、李长瑜、李训喜等都写过这方面的诗歌,且质量很高。

宁明的《祖国的位置——致敬北斗三号》中,“每一个心中有梦想的人/都渴望擦亮自己的眼睛”,直接表达了对梦想和清晰视野的渴望,而“北斗开放的爱心对所有人免费”则间接传达了对科技进步带来普遍利益的赞美。

王二冬的《中国快递员》中,“如果一个快件高半米/一个快递员每天配送一百五十件/每年就可以堆起三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快递员辛勤劳动的壮观场景,以及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角色。

邵悦的《每一块煤,都含有灯火通明的祖国》中,“每一块噼啪作响的我/都含有灯火通明的祖国”,通过对煤炭的细节描写,渲染了煤炭作为能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煤炭工人辛勤劳动的敬意。

王二冬《奔跑者之歌》“每一次抵达都是新的出发/分拣中心的流水线不曾停歇/太阳在升起,我的祖国正在万丈光芒中/被数以亿计的快件簇拥着、欢呼着……”

三是美好未来的憧憬。

新工业诗歌与传统工业诗歌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其对工业发展的态度和情感。在《腾飞协奏曲》中,诗人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面对工业发展,这种态度不仅反映了现实的工业成就,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李壮在《新工业诗歌:时代和历史的感知》中提到,新工业诗歌展现了螺旋形上升的态势,从热烈期待到疏离反思再到主动融入,相对于传统工业诗歌,新工业诗歌展现了与时代共鸣的情感深度。

罗鹿鸣《愿东莞,万物各得其所》:“水网、路网、气网、光纤网不能网网打尽/麻雀有麻雀的领地,红隼有红隼的天空/愿东莞,万物各得其所,各就其位”。这里表达了对和谐共生的愿望,希望在工业发展的同时,自然界的生物也能拥有自己的空间,体现了对未来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憧憬。

《磁悬浮列车,浮在城市之上》:“未来之光,悬挂一条炫丽而动感的彩虹/预言的火焰,照亮长株潭的天空”。这里通过磁悬浮列车的形象,展现了未来交通的便捷和城市发展的活力,预示着未来城市的美好前景。

漆宇勤《在物流园》:“有一天你也会爱上笨重/爱上高大又粗暴的车轮/使命必达的货运/为一个国度增添加速度”。这里通过对物流园的描绘,展现了物流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物流发展的期待。

吴才华《城市之光》:“奔跑,是一个生命的荣耀/是一座城、一颗星体的核能量/如同此刻,万道霞光/在智慧街区和财富广场上疾驰/青少年宫和市民办事中心/也张开奔跑的势,融入光的进行曲/入夜,山呼海应的灯光秀/明亮的音频,接力赞颂/这澎湃的春光,夜以继日地跃进”。这里通过对城市之光的描绘,展现了城市发展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在集成电路上快马加鞭》《增长极》:“一路追逐彩霞满天的方向/GDP之美在于串珠成链/巨大的花环像铺展在大地上的勋章/绿色、低碳的生态/锤炼经济的韧劲和质感/高质量发展递出自豪的名片/我看见大型企业、总部基地/势大力沉的精锐之师/在经贸前沿、国际商战中纵横捭阖/灯塔一样的工厂,屹立于蓝海/引领日月星辰在天空的奔跑/请感受资本涌动的宏大气流吧/独角兽、小巨人跃上云端/创业者纷至沓来/这增长极,舞动沃野千里/沸腾了锦绣河山”。这里强调了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展现了对未来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憧憬。

咏君的《到工厂去》中,“我用活着来替代形容和比喻”,诗人通过直接的叙述,将个人的生活经历与工厂的现实工作相结合,展现了工业工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和追求。

在对《腾飞协奏曲——新时代新工业诗选》的深入剖析中,我们得以洞察新工业诗歌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深度,唱响了自然和谐与社会进步的主旋律。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关注工业发展的成就,更深刻地触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

结语

《腾飞协奏曲——新时代新工业诗选》作为新工业诗歌的代表性选集,以其情感的温度和精神的深度,为文学与工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进了彼此的融合与对话。通过诗选,我们窥见新工业诗歌如何以其独特的情感广度、深度和时代应和,描绘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的情感与精神面貌。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个体与集体在工业发展中的辛勤汗水和荣誉感,也反映了对生存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新工业诗歌以其特有的方式,将个人经历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展现了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它们不仅讴歌了工业成就,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腾飞协奏曲——新时代新工业诗选》,李少君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24年9月)

作者简介

孙海龙,黑龙江大庆人,博士,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文学、图像理论与教育。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