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罗海韵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正在成为时下新热点,作为“影视综+文旅”的轻量版,“微短剧+文旅”正成为大视听格局当中最具潜力的板块之一。自从今年年初广电总局出台“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全国各广电局策划出一批创意新鲜的微短剧。国庆期间,全国各地推出 “微短剧+文旅”融合的精品,以小切口、微传播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在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7.65亿,出游花费7008亿元。另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消息,四川国庆期间文旅市场“假日经济”活力十足,多点开花、亮点纷呈,以及“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跟着音乐去旅行”“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一大波促进消费活动的开展,全省共接待游客5531.8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348.3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分别增长11.09%和9.48%。全省纳入统计的890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3987.31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1%和7.73%。
随后,在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微短剧“何以赋能”平行论坛上,“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发布,55部优秀主题微短剧作品入选。名单中,5部“四川造”“成都造”微短剧作品《我和花花是发小》《云朵之恋》《成都,说不出再见》《寻找会说话的貊貊》《关于我的祖宗是诸葛亮这件小事》入围。本次发布聚焦微短剧赋能文化和旅游,以“微短剧+”推动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现场的“热度”与行业发展“热度”相互交融,给予了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动能。
微短剧“何以赋能”平行论坛现场。
立足鲜明地域文化资源,赋予“热赛道”以新内容
内容体量小,视角轻快,对生活中的冷暖给予关照,微短剧为人们营造出有温度、有共鸣的氛围。自竖屏微短剧爆火,全国各地频频颁布微短剧相关利好政策,各方的火热入场使得“微短剧+文旅”模式初见成效,但仍需优化并探索创作和发展路径。为此,四川用扶持政策赋能好作品,真金白银的背后是四川创优创新的决心,是四川出精品、出人才的信心,是四川“攀高原、登高峰”的初心。
集众多优势于一身,四川接连不断推出川味浓郁的好作品。《子曰》系列微电影在海外平台播放量超220万,爆款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全网曝光量超27亿,此外四川将承办2024年国际微短剧大赛。近期,“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之金堂百集文旅微短剧”项目正式启动,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朱正文到金堂五凤镇景区调研影旅融合发展情况,指出影视旅游正迈向3.0时代,沉浸式、互动式旅游产品,深度结合影视文化,成为吸引年轻游客的新内容。
在多名业界人士看来,微短剧作为一种越发普及的网络视听文艺形态,不仅成为连接创作者和观众的桥梁,也让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资源焕发新彩,为旅游宣传推广开辟了全新路径。成都天府宽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斌认为,影视和文旅双向合作源自双方内在驱动力,文旅产业需要影视产业宣传推广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影视产业需要文旅资源提供核心文化价值以激发内生动力。“影旅融合的破题关键,是对在地文化的理解和转化,只有真正理解并挖掘文化内涵,相关作品才能持续为观众带来新鲜感,进而推动影旅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较于传统影视剧,微短剧凭借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及互动性强等特点,已快速发展为网络视听内容领域的新赛道。在地方文旅宣传中,文旅微短剧能激发人们一探究竟的兴趣,具备迅速放大旅游目的地特质的优势,文旅和微短剧的融合为各地打造新的流量入口提供机会。今年2月,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播出以后,极大激发观众对乐山美食的热爱,同时将地域热度转化为消费热度。在近日举办的微短剧“何以赋能”平行论坛上,四川省选送的5部“川造”“蓉造”微短剧作品入围,将四川的人文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海报。
四川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此次入围作品各具特色,涵盖非遗、文物故事、城市文明故事、自然景观和生态文明。从5部作品的取景拍摄地来看,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邓池沟熊猫基地、国家森林公园荥经龙苍沟、拥有非遗文化的北川石椅羌寨等文旅地标,通过微短剧内容的深度呈现和情感联结,让更多人了解四川各地的美景和文化魅力。四川省广电学会相关专家表示,微短剧创作的重点是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四川省各市应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推进重点项目,提升故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力争打造出推动文化资源活化转化的精品微短剧。
通过政策扶持和品牌打造,提升“微短剧+文旅”模式影响力
文旅题材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文化艺术形式,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逐渐崭露头角,有着前景无限的机遇。对于微短剧创作者而言,文旅题材无疑是一座创意宝藏,在联动文旅资源、推广地域文化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作为影视产业的新业态,微短剧延续了去年的发展势头,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大量机遇。着力推动影视和文旅产生更多“化学反应”,在旅游资源及文化传播上发挥更大作用,正成为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影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四川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省市县形成联动效应,推动微短剧向精品化、多元化、规范化发展。省广电局重点打造的“视听四川”平台,以及“百部川扬”“神秘蜀韵”“拍在四川”三个品牌,让精品内容脱颖而出,起到示范效应。在做强平台支撑,聚集创新资源方面,依托(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创新等国家级平台,加快培育本土链主企业。在做优发展环境,服务影视企业方面,四川已有成都、遂宁、宜宾、雅安、乐山等多个特色影视基地。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影视+文旅”特色园区,打造影视文化新空间和特色街区、特色村(社区),延伸大视听产业链条。历经五年发展,成都影视城逐步由影视拍摄基地向影视产业新城和西部影视中心转变,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影视“一核多极”中的一核所在地,获得全国十大微短剧基地称号。目前,成都影视城已落地天府宽窄影游联动等产业化项目。据成都影视城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签订成都天府宽窄影视文化项目合作协议》和《中国喜剧梦工厂项目合作协议》,这些协议旨在借助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区域优势,推动“文旅+影视”融合驱动发展,实现“现代文旅产业”与“数字影视产业”的联动。
微短剧《寻找会说话的貘貘》海报。
跨界融合的背后是市场的快速发展,如何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旅品牌形象IP,实现影旅融合业务的稳健发展,考验着影视行业和文旅行业的智慧和决心。在用户规模、市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为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四川省影视发展联合会携手四川省网络视听协会,于今年4月成立四川首个微短剧专委会,推出更多具有四川特色的微短剧作品。四川省影视发展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徐捷介绍。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网络视听处负责人表示,海内外累计流量过百亿的“神秘蜀韵”商标已注册成功,该国际传播品牌聚焦“三国三苏三星堆,非遗蜀道大熊猫”等选题,创作有地域特点的作品向海外传播。“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神秘蜀韵,百部川扬’活动,以‘神秘蜀韵’品牌为引领,为全国观众呈现更多精彩纷呈的四川故事。”
(图源活动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