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向改革要动力 重塑现代化发展新优势

2024-11-13 22:49:1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蒋君芳 段玉清 雷倢

11月13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的分组讨论环节,青羊区和崇州市这对“CP”被分在同一组——在成都启动的跨区域结对联动建设行动中,同处城市西面的青羊和崇州结为对子。

这对“CP”的出现,引发了现场一场关于区域结对联动的小型讨论,比如如何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处理好区域结对中的利益连结、风险共担等问题,促进双方经济共同发展。

这十分契合当天全会的主题。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成都将谋划推进更多体现四川底色、彰显成都特色的改革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当前,成都经济总量突破2.2万亿元,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成都如何向改革要动力,重塑现代化发展新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背后的“四重考量”

在与会者看来,把握成都全会主题、读懂全会意义,首先是要读懂成都部署全面深化改革背后的“四重考量”:这是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重大改革部署的具体行动;是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入践行改革为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要求;是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加快推进成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路径。

在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看来,成都经济总体上仍处于从量变转向质变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

这种“繁重”体现在多方面。从经济结构看,主要是产业结构不优、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业增加值长期呈现波动下降态势,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新兴消费拉动效果尚不明显;从市场逻辑看,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市场竞争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从发展特征看,创新驱动发展不足,新旧动能接续转化仍较缓慢,传统生产力和增长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目前青羊区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1%,与全市平均水平比还有较大差距。”青羊区委书记何勋对于这种波动下降有深刻体会。他谈到,青羊区一直在思考,如何合理提升中心城区的制造业占比、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全会毫不避讳指出我们的大多制造业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令人点赞。”与会者之一、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认为,改革是破解问题的法宝利器。

与会者形成一种共识:包括工业发展不够充分等矛盾问题,突出表现在发展方式上,归根结底在体制机制上,必须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重点领域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夯实成都现代化建设物质技术基础。

突出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

当天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的决定》。成都市委副书记陈彦夫谈到,《决定》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着墨在了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上,这突出了成都全面深化改革中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的鲜明导向。

在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青羊区和崇州市这对“CP”提供了一项好经验,双方正结合各自优势,共同做大做强航空航天产业。“我们在崇州经开区划定了6.4平方公里的青崇航空科技产业园,双方国有企业平台成立合资公司负责产业园运营工作。”崇州市委书记陈茂禄介绍,园区已导入多个项目,包括中发天信这样的“链主”项目,“项目在青羊区落户总部及研发中心,在崇州市将建设航空发动机高空测试平台和发动机组装及零部件制造。”

与会者纷纷点赞这一做法,既能有效解决青羊区发展工业用地不足的问题,也能为作为县市新城的崇州导入高能级的项目,值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深化推广。不过,与会者讨论认为,结对区域应该以市场化为导向,实现园区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向前发展的合力。

记者注意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成都此次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目的。此前,成都已经开展了2个多月的“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以改革思路,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个性和共性问题。

“11月14日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成都市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将正式揭牌。”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锋君透露,这既是成都“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开展的支撑平台,也是成都民营企业的综合服务平台,将聚焦政策兑现、融资便利、市场拓展、要素保障等企业主体的所急所盼,为广大市场主体搭平台拓市场、聚资源引项目、降成本强保障。

突出改革为了人民的价值遵循

分组讨论环节,一则近期在武侯大道与聚福路交叉路口试点“多车位串联掉头”交通组织模式的信息,成为热点。

“多车位串联掉头”模式,即车辆在掉头时,遵循路口交通标志和标线指引,依次进入指定编号的掉头车位等待信号。与会者认为,这是“以改革手段满足人民更高美好生活需求”的典型案例。随着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领域更广、标准更高、内涵更丰富,这要求成都谋划改革要奔着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去,擦亮成都“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品牌。

居住环境的改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所盼所需。“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天府绿道8800余公里、各类公园1500余个,‘绿满蓉城、水润天府’的生态格局加快形成。”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局长刘嘉聪介绍,下一步将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持续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锚定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目标,持续推进环城生态区、锦江公园、国家储备林等重大生态项目,建好“回家的路”“口袋公园”“金角银边”等生态惠民工程,加快创建成都国家植物园,加快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展示项目,尽快实现更多“实物量”。

针对人民群众关切的医疗改革,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全国首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新津近年来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去年新津区内就诊率达90%,基层诊疗量占比达50%。新津区介绍,新津将全面落实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盯发展所需、问题所在、群众所盼、城市所能,以全国首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为契机,通过数字赋能纵向串联业务节点,推动区域优质专家资源下沉到镇、村,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高效、便利的组团式健康管理服务;横向坚持集约、有序发展,对医疗机构人财物实施统一管理,靶向施策、精准发力,进一步提升区域服务能力,让群众病有良医,医有良方,努力在擦亮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名片中作出新津贡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