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段玉清
“对于中试中存在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一起找方法、寻思路。” 11月15日9:30,成都市科技局会议室里,面对文澜智谷中试平台负责人李恒、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中试研发平台负责人石福军、华融化学(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洪亮等参会代表,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开门见山。当天参加会议的还有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应急管理局及青白江区、彭州市等相关部门、区县负责人。
此前一天,成都市举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现场,文澜智谷中试平台负责人李恒在自由发言环节中提到,目前针对中试项目的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标准还存在很多问题,成都能不能率先做一些突破和创新。
中试一头连创新,一头连产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100”的关键环节,但同时由于其既不是实验室研发项目,也不是规模化生产项目,现行的项目管理对其缺乏明确规定。
如何积极探索解决中试平台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座谈会第二天,成都市科技局召集相关部门,与中试平台相关负责人“面对面”,一起从问题中找方法、寻思路。
丁小斌话音刚落,李恒讲起这几年的切身体会,“中试项目都是科技创新类新项目,在相关部门资源库中找不到,因此审批起来特别困难,尤其是环境影响评估、安全评估,需要相关部门‘开宗立派’。”李恒建议,建立与生产、科研项目相互独立的中试项目审批体系,使审批“有路可走,有法可依”。
华融化学(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洪亮也遇到过类似问题。“我们属基础化工行业,量化产量多在十万吨级。因此中试产量较大,多在1000吨到5000吨间才能完整验证过程情况。但相关部门一般按生产项目进行界定,直接影响后续项目审批环节。”他建议,分行业对中试项目进行更明确的试验产量界定。
没有管理依据,如何解决问题?
现场,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市应急管理局等先对现行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并表示可以借鉴上海等发达地区在中试方面的探索经验积极探索创新。
“成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要针对问题所在,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不能‘抄作业’。”李恒表示。
“要不要一起搞试点试一试?”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唐冉熊随即发出邀请,“从解剖单个中试项目开始,梳理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创新突破,在目前法规体系框架范围内先行先试。”
唐冉熊的提议得到在座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赞同,随即,与会者达成共识:用“从0到1”的勇气,解决中试“从1到100”的问题。
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市已备案管理省级中试平台6家、市级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69家。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另一方面,将会同联合职能部门先行先试,大胆突破,研究推动中式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