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 吴聃
2021年,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一千余亩“白叶一号”的干叶产量在150余公斤。去年,种植面积没怎么变,但干叶产量达到了3500余公斤。
3年时间,产量提升20余倍,其背后是数字经济的“倍增效应”——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在青川县打造“青川茶智”平台。这里的茶农,有了一位24小时随时在线的“数字老师”。
11月19日,记者来到沙州镇青坪村,见到了这位“数字老师”——“青川茶智”数据中台的显示大屏上,整个青坪村“白叶一号”种植地块的生长状况一目了然。这里是沙州镇“白叶一号”核心种植区域,中国移动四川广元青川分公司(以下简称“青川移动”)工作人员王永康每天都要来这里查看数据具体状况。
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工作启动以来,杭州市西湖区与广元市青川县建立新的结对关系,把“白叶一号”种植项目作为东西部协作的先导和示范工程。
白叶一号茶叶产业基地。 吴聃 摄
“其实青川一直有种茶历史,但来自浙江的白茶原生水土有所不同,按我们老传统方式种植‘白叶一号’是行不通的。”青坪村村民强锡香介绍,2018年刚开始试种时,村里就遇到了“白转绿”转不过去的问题:茶叶白化期很长,长时间不变绿。
“一般来讲,1到2周时间就该变绿。不变为绿色,就无法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影响茶叶生长周期和品质。”她说。
最后经过浙川两地茶叶专家排查,最终发现老种植方式水灌溉过多,是不转绿的重要原因。
怎么才能精准保证土壤湿度?“青川茶智”平台系统性地解决了这类问题。“白叶一号”的每一个种植地块里10厘米、30厘米、50厘米、70厘米、90厘米的土壤深处,都安装有监测设备。
“只是温度、湿度监测设备,我们就安装了5层,进行立体化监测,以保证茶叶的科学生长环境。”王永康说。
不仅如此,土壤的氮磷钾含量,也在屏幕实时显示。大屏幕前,记者就看到了当天一地块的动态参数:氮磷钾分别为52、7、58。
基地里所有茶苗的生长情况,也在大屏幕前一览无余。王永康操作电脑,调出2号监控球机实时画面,滚动鼠标滑轮放大数十倍后,茶叶上的每一个纹理都看得清清楚楚。
青川茶智能实时感知分析各项茶叶生长数据。吴聃 摄
这些监控数据不只停留在大屏幕上,所有入库的茶叶专家都能随时调看:如发现问题,将通过系统及时派单给所属地块的茶农,请他们及时处理。
给茶农们派单的,除了真人老师,还有数据中台背后的茶叶大模型“青川智慧大脑”。“我们把‘白叶一号’生长数据及环境数据用于训练这个大模型,它也十分清楚茶叶每个阶段的各项数据应该是什么,茶农应该干什么。”
当下11月份的季节并不是茶农们忙碌的时候。这期间,他们的工作相对简单,90%派单任务由大模型来完成。
当天,强锡香就接到了一单“青川智慧大脑”的农事任务,任务具体内容为:空气湿度已高于90%,茶园可以进行铺草和蓬面盖草。以稻草和秸秆为宜,也可用杂草枯枝等。
“之前有病虫害发生时,‘智慧大脑’也给我派过单。”强锡香说。
高清摄像头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当拍摄到病虫害出现时,系统会自动预警通知地块茶农进行处理。如果茶叶专家通过系统发现问题,也可随时跟茶农沟通。“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有了一位24小时随时在线的‘数字老师’在指导他们种茶。”王永康说。
沙州镇的茶叶基地里,共有类似的物联网监控设备上百套,在“青川智慧大脑”的指挥下,与茶农一起让“白叶一号”成长得更有质量。
质量还体现在了茶农的“腰包”里。强锡香说,今年她承包的200余亩茶园,鲜叶和干叶一共卖了70多万元。这片来自浙江的“感恩叶”,在数字经济的“倍增效应”下,已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叶”。
这种效应还在青川持续扩大。青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阳建华表示,除去“白叶一号”,青川还正在食用菌、道地中药材等领域试点数字技术。“我们将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倍增效应’,通过创新生产、管理方式等形式,让数据要素融入泥土,让‘汗水农业’变为更有质量的‘智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