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卿
川剧经典剧目久唱不衰,在当下也有其独特的适应性。复排经典即是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的务实行动,也是推动川剧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有力举措。
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五丈秋原》,尊传统、守正路、创新举,呈现出新质量、新效能、新力量的特质,为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自省背景下,川剧艺术发展提供了新样式,展现了新图景。
新质量:新时代的多维表达和审美情思
历史中对诸葛亮形象笔墨多著,使其家喻户晓。剧作家魏明伦在前人基础上,对诸葛亮艺术形象进行了大胆再创造。他将诸葛亮请下神坛,挥毫写人,洋洋洒洒,成就了大型川剧《夕照祁山》。
《五丈秋原》出自《夕照祁山》一折,展现了一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历史传奇,展示了一代贤相诸葛亮暮年晚景的复杂性格和悲剧成因。此折是该剧的戏胆,其经典唱段多次被收录进全国戏曲唱腔曲库和教材。在振兴川剧语境下,传承经典剧目、复排经典片段就更显意义非凡。
复排经典,绝非简单复刻,要留住“经典”二字所蕴藏的艺术水准,更要排旧如旧、传承拓新,使之符合现代审美、顺应发展规律,达到老戏鲜活、经典再现的效果。
怎样才能真实再现诸葛亮在弥留之际魂牵蜀川,“生为国,死为国,两袖清风去,一生留淡泊”的戏剧情景?此次复排的《五丈秋原》,在充分尊重故事框架和语义精要的基础上,从音服道效化等方面入手,锚定高质量传承,全盘梳理细微处的不妥不足,以精益求精、百炼千锤的时代使命感,在故事立意、唱腔设计、念白处理、舞美场景、空间布局上,全新设定、大胆阐释,从内容和形式上将经典片段创新呈现、超越呈现,为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呈现注入新的活力。
老戏新演,让观众感叹原汁原味的同时,也高呼时代美学价值更甚从前。
新效能:剧院团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创造
川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有着宽阔的远景发展。从传统中走来,在现代中融合,是川剧和川剧剧团发展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
以复排为蓝本,把握时代脉搏。
无论是《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印发,还是《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的颁布实施,都为繁荣戏曲发展提供了支撑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戏曲发展迎来新契机、新转角、新机遇,这让戏曲人无不为之振奋鼓舞。
一系列政策的保驾护航,为剧团在院团建设、剧目排演、人才培养、多元发展等方面注入新的发展动能。院团上下心更齐,劲更足,紧扣时代脉搏,坚守川剧阵地,用复排的经典剧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使经典不再沉泯在历史长河,推动戏曲活态传承发展。
以复排为契机,坚定文化自信。
传统川剧大多讲述帝王将相、历史人物,为更精准的刻画角色,对角色的历史背景和成长环境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此番复排,扮演诸葛亮的是青年川剧演员谢智雄,他师从川剧大师陈智林,主攻文武小生兼老生,曾获四川省第六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金奖,参演《易大胆》《还我河山》《追光》等大型川剧,唱念做打基本功较为成熟。
该折的表演、唱腔难度极大,担纲主演历史人物却也颇具挑战。欲将诸葛亮塑造得形神兼备,只有不断了解诸葛亮、走进诸葛亮,才能真正在舞台上成为诸葛亮。在不断触摸历史的过程中,谢智雄和整个剧组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以复排为抓手,激活一池春水。
《五丈秋原》的主创均为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的本团演职员,复排工作使剧团上下齐心、群策群力。具体表现有:
在导演手法上,广泛凝聚共识,确定突破传统程式套路,摆脱公式化、概念化将人物随意拔高的表现模式,大胆使用现代审美意识表演手法,更具当代艺术气息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舞美设计上,化繁为简,打破舞台美术的传统格局,舞台空间构造和人物调度走位更合情合理;同时,探索出适当借鉴影视、话剧的表现手法,以多元交织的演绎丰富人物个性。
老一辈川剧大家倾囊指导、青年川剧演员勇挑大梁、多个部门集成配合,集体的智慧、创新的呈现,为剧团发展激发出新的生机和无限创造力。
新力量:新生代的时代担当和青春贡献
川剧传承发展,不仅要在川剧的本体上进行青春化的革新,还要加大对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青年观众的市场化培育,实现川剧艺术与市场观众的双向奔赴。
以《五丈秋原》复排为例,主演是一位青年演员,正以自身的青春热爱接过川剧传承发展的接力棒。他深知戏曲舞台上唱腔应是从人物剧情出发,将所塑造人物的内心情感外化剖析,但因个人文化涵养和生活阅历等因素,所饰演过的角色总有欠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通过《五丈秋原》的排演,借助经典角色的学习模仿,演员的表演更细腻、更贴切人物、贴切观众,探索出依托传统又不受传统程式约束的人物塑造方式。新生代青年川剧演员有序传承经典,让川剧艺术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随着川剧之美不断的被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主动加入到传播川剧的队列中。他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接力者,更是传播者、推广者。丁真等网络红人与川剧面对面带来的流量引导、非遗研学让川剧有了触电新体验;川剧艺术进校园,在润物无声中滋养青少年心田;新媒体直播,开辟川剧传播新场景,传统艺术与观众云端对话;试行可移动小剧场,拓展川剧演出平台;开发“蜀里安逸”川剧文创手办,借力景区景点和非遗技艺,扩展“+川剧”文化内涵,进一步激活出川剧艺术受众群体的无限可能。
蜀地有川戏,乘风正启新。“新”的背后,是“变与不变”的辩证哲学。变的是新时代的传承手法,不变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从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守正创新,在实践中将传统戏曲的深蕴内涵与当代思维的广阔阐释相结合,才能真正领略川剧艺术的美学精髓,才能以青春的名义将川剧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陈宏卿,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