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发自 浙江杭州
11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布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在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来自国内外的6位著名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围绕本届论坛主题“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分享观点、畅所欲言。
论坛现场
相遇、惊讶和对话,存在于理解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中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辉在主旨发言中,为听众梳理了中国的“史前史”。他表示,随着农业生产体系的成熟,社会也开始向复杂化迅速发展。在大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原来自然形成的农业村落群中,出现了一个规模和分化程度远高于一般村落的中心,考古上称之为“中心聚落”。
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社会进一步整合,包括良渚和史前中国的其他文化区,都陆续形成了若干“地域型国家”。赵辉介绍,综合包括良渚文化在内的中国各地公元前3000年以来早期国家的种种表现,中国学术界提出了和西方不同的、判定早期文明的若干标准,为学术界提供了进行相关问题研究时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工具,同时也指出了史前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人类历史的多样性。
论坛现场
这种中外文明、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成为主旨演讲嘉宾们共同关注的主题。塞万提斯文学奖评委,西班牙拉美文学研究协会主席、作家,尼加拉瓜西班牙语学院院士罗茜奥·奥维耶多注意到,中国和世界在文学创作特征方面存在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例如,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和近乎同一时期问世的捷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就有相似之处,他们的主人公在家庭和社会面前都是无助的,隐喻了人类的无情和社会的冷漠,以及荒诞社会中的人性扭曲。
因而在她看来,“相遇、惊讶和对话,是我们理解另一种文化时必不可少的过程。”罗茜奥·奥维耶多说,对话应该存在于每一种文明中,差异能够创造更多财富,呼唤多样性的统一与和谐。通过文学让这种相遇和对话结合,创造这个时代真正的文明之爱。
萨克斯演奏家、室内音乐家、波兰肖邦音乐大学副校长保罗·古斯纳也指出,“世界音乐”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全球化使来自遥远角落的音乐,在世界各地变得触手可及和流行。
他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结合起来十分重要。全球化使欧洲艺术家也在与其他大陆的艺术家合作,从而产生独特的项目,如爵士乐与阿拉伯音乐的融合,以及电子节拍与拉丁美洲元素、中国音乐元素的结合等。“艺术家必须尽一切努力,在全球化以及数字智能的浪潮席卷下,确保全球音乐遗产的当代回响永远不会消失。”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化艺术对话交流、共融共赏
在交流互鉴中,中国如何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麦家认为,文学是人们认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非常便捷的途径,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它的声音、脚印、影响力,所以更要让世人听见5000年来中国的讲述。
麦家表示,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展现人类心灵的高度,以及活着、活好的勇气,因此好作家应该永远在讲好人的故事。“无论时代如何‘喧哗与骚动’,无论生活如何‘罪与罚’,无论人性如何‘至暗时刻’,他都要劝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颗‘勇敢的心’,做一个‘良善的人’。”
论坛现场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叶小钢表示,古今中外,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人类共通的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记录社会发展、反映民生百态、传承人类文明、保留文化信息、增进民族繁荣、促进融合创新等重要作用。
叶小钢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通过“良渚论坛”这一平台,可以推动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对话交流、共融共赏,促进全球文明倡议从思想理念成为实际行动。
将全人类,乃至人与其他生物和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以相关学科的视角展开考察,也成为嘉宾们关注的重点。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得主白简恩就指出,“古病理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用于处理人类、动物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问题;它关注今天的健康问题,也关注未来的健康问题。”
这些研究的开展,离不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材料支撑。白简恩团队开展了一项关于马鼻疽的研究,它起源于澳大利亚,但是关于其何时变得致病以及如何会传播到马身上,仍然有很多重要的问题需要解答。“丰富的中国考古记录,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疾病的演变。因为在中国的考古记录中,我们看到了完整动物的埋葬,而不仅仅是在经济活动中随意被丢弃的碎片。”
图片由论坛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