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发自 浙江杭州
11月26日,第二届“良渚论坛”平行论坛——“文明之光”考古学家对话在浙江杭州举行,本次论坛以“文明的再现: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为主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在主旨发言中提到,在“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等重大项目支持下,良渚遗址考古研究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他认为,5000年前良渚先民的治水行为与早期国家的构建密切相关,良渚先民建造了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枢纽,这也是全球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
他介绍,在前期确认良渚外围水利系统11条水坝基础上,近年来考古人员采用遥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又新发现了20余条水坝,基本揭示出良渚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同时进一步摸清了良渚遗址核心区现存遗址点的家底。在历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下,经过逐年全覆盖式深度勘探,已探明良渚遗址群遗址点350多处(含水坝),还进一步揭开了良渚都邑产生、变迁与发展的生动历程。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雷丁大学教授史蒂文·米森在主旨发言中认为,通过考古证据,我们知道在良渚,人类出现了农作物种植的能力、畜牧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见证到,人类居住环境的变化,包括水利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
“我们有这样的思维之后,不断地去进行语言的创新和再造,以及现代心智的不断进步。”史蒂文·米森认为,这迅速推动了历史和文化的演进,从农耕文化到工业化,以及如今数字化的发展。
主题对话环节中,20余位国内外考古学家围绕环境适应性与文明(生态),经济模式与文明(农业),资源、观念与文明(制度与信仰),技术、水管理与文明(水利)等关键性议题展开深度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总结表示,本次论坛31位发言专家学者来自10个国家,研究地区广泛、领域多元、角度涵盖全面。学者们围绕气候与环境、资源、生业和水管理等主题,对文明起源、文明演进进行了深入探讨,发言内容非常切合论坛主题,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也有了比过去更深入的进展。
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共同发起成立的良渚国际考古中心现场揭牌。中心成立后,将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良渚遗址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海内外各学术机构增进交流,共同探索大遗址考古合作新模式。同时,也将联合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东西方文明比较研究平台,建立起常态合作交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