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分钟消防救援圈”,成都微型消防站建设如何发力?

2024-11-29 21:03:0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刘珩

你留意过身边的消防“小红箱”吗?它的柜门上贴着“微型消防站”,里面则有灭火器、水枪水带和逃生面罩等一系列消防器材。除了装备,一个完整的微型消防站还要有专门的执勤人员和管理制度。

今年11月,四川多地利用全国消防宣传月契机,开展了微型消防站救援技能比武和灭火救援实战演练。在成都这座超大城市,微型消防站还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构建“五分钟消防救援圈”的重要一环。火灾发生后,微型消防站能够就近快速响应、及时出动处置。

成都微型消防站建设情况如何?又遇到了哪些难点?近日,四川在线记者在成都多地进行了走访。

武侯区消防救援大队开展街道社区消防站专职人员培训。(武侯消防供图)

作用:

排查常见消防隐患,及时处置初起火灾

近日,记者来到龙泉驿区同安街道的福圣社区。

记者看到,在幸福小区的2栋和26栋附近分别建有微型消防站装备箱,里面配备了灭火战斗服、消防水枪水带、消防斧等器材,在柜体上方还张贴着微型消防站的人员分工和管理制度。

一个小区为何要设置两个微型消防站?福圣社区微型消防站的副站长罗怀告诉记者,这处老旧小区里有29栋房屋,大多是上世纪的居民自建房,住户们用电不规范、杂物堆放多,导致火灾隐患繁杂多样。

为此,微型消防站为每栋居民楼都配备了干粉灭火器,还不定期上门排查常见的火灾隐患,向居民培训灭火器使用和火灾逃生的方法。今年8月,幸福小区一位老人在楼梯间堆放的杂物起火,邻居发现后,及时使用灭火器,在消防员赶来前已将明火扑灭。

初起火灾的成功处置,离不开日常的培训与演练。

今年11月,同安街道在辖区内组织了两场住宅火灾扑救演练,社区微型消防站全员参与,疏散人员,切断电源燃气,畅通消防车通道,扑救初起火灾,全过程检验应急处置预案。

“目前,街道内的6个社区均已建立社区微型消防站,确立了专兼职人员,完善了管理制度,基本达到了‘有人员、有器材、有战斗力’的要求。”同安街道应急管理办主任李雪辉表示。

不只同安街道,成都正在大力推进微型消防站建设和能力升级。

新修订的《四川省消防条例》明确,针对老旧城区、大型棚户区、文物古建筑集中区、商业集中区、人流物流集中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区等火灾风险高危地区和村(社区),应当加强公共消防设施的改造,按照规定组建微型消防站,配备并及时更新必要的消防装备和器材,与消防救援部门实行联勤联训。

“微型消防站具有点多面广、灵活机动的特点,是城市消防站和乡镇消防站的有力补充,通过提高应急响应效率,进而实现对初起火灾的‘救早、灭小’和有效控制。”四川消防救援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同安街道的微型消防站组织居民参与消防培训。(受访者供图)

难题:

队伍人员不稳定,应急救援能力待提升

“因为没有足够经费支撑,微型消防站队员大多由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等兼职,流动性较大,应急处置能力也参差不齐。”李雪辉坦言社区微型消防站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根据《四川省微型消防站建设指导意见》,微型消防站应确保值守人员24小时在岗在位,每班(组)值守人员不少于3人。

记者走访了解到,成都市的大多数微型消防站无法做到24小时值班值守,尤其是夜间火灾,微型消防站到场处置的效率更是大打折扣。

如何解决微型消防站队伍不稳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2022年起,青羊区全面裁撤了社区微型消防站,对人员、装备优化整合后,在12个街道设立了消防服务中心。每个消防服务中心设置6到10名专职人员,配备办公场所、消防车辆、灭火器材,站点接入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119指挥中心,并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提升响应和处置效率。

微型消防站的能力提升,离不开与消防救援部门的联勤联训。目前武侯区已建成27个街道社区消防站,这些站点配有专职人员24小时值守。武侯区消防救援大队会常态化对街道社区消防站开展集中培训,全面提升专职人员的消防设施实操、防火巡查、消防宣传等能力。在市级层面,成都已连续三年举办社会消防力量技能竞赛,通过考核与竞技来提升微型消防站的救援能力。

成都市第三届社会消防力量技能竞赛,参赛选手用灭火器灭火。(成都消防供图)

“构建‘5分钟消防救援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街道社区消防站和微型消防站‘建、管、训、用、联’等关键环节。”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消防救援部门将常态化派出业务骨干,对街道社区站和微型消防站值勤备勤、接警出动、车辆装备等情况进行培训指导和定期检查,加快构建多种形式消防救援力量联勤联训联战机制。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