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的年味
邹清平
我的故乡位于大巴山南麓,巴河上游河系的土墙坪村庄,每年一进入寒冬腊月,伴随着乡村刀儿匠杀年猪时声嘶力竭的猪嚎声,年味就开始荡漾在山村旮旯里,温润在山民的心中。在故乡黑毛猪儿家家有,但要看谁家的过年猪又大又肥,这在当地是主妇能干,家庭富裕的象征。
在腊月里,定好了杀年猪的日子,这天主人家天麻麻亮起床,烧上一锅开水,刀儿匠和帮忙的邻居把三百斤左右重的肥猪按倒在又宽又长又厚的长板凳上,互相大声吆喝着齐心协力,有的按头,有的按尾,有的按脚,有的按肚子,刀儿匠一手抓紧猪耳朵,一手进刀放血。这时预先准备好草纸对着猪颈项,等刀儿匠拔出杀猪刀瞬间喷出猪血溅到草纸上,趁热贴到猪圈上方辟邪,希望今后养的年猪又大又肥。那时不像现在给动物打预防针,物质又特别匮乏,如果哪家养的年猪中途病死了,那简直是一场大灾难。同时,帮忙的人马上拿着洗干净的盆子装猪血,其它人依次淋开水、去毛、开膛破肚。
故乡有吃泡汤肉的风俗。提前告诉近邻杀猪的日子,请他们到现场热闹做客。杀猪后先割下二十多斤的后腿“坐墩肉”切片,用烧柴火的大铁锅加酸辣椒爆炒,再将猪的内脏清洗干净,将新鲜冒热气的猪肝、猪腰、猪心等,加点干辣椒、葱、蒜、香菜等佐料大火爆炒。这些炒菜和一大盆红嫩的猪血伴小菜汤,就是常说的“泡汤肉”了。大巴山里人厚道,遇上谁家杀过年猪,不论生人熟人,只要赶上了就得入席就坐,如果这时谦让客气,主人反而会不高兴。只要人勤快帮忙,泡汤肉腊月初一开始可以吃到大年三十,几乎每天遇到。乡里乡亲,大人孩子,热热闹闹,喜笑颜开坐了几桌。刀儿匠和主人家坐到上席后,刀儿匠高高兴兴地说:“喝上一碗酒,你家富裕年年有。吃上一块肉,你家年年杀大猪”。大家在热闹非凡热气腾腾气氛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共庆丰收好年景。
杀猪后将肉切成长方形的块状,抹上盐浸七天左右,再把猪肉挂在火笼坑上、灶屋里用柏丫枝、香樟叶、花椒树枝、八角香树叶等混合燃烧产生青烟熏烤半月以上,红红的弥漫着诡异香味的腊肉就成了餐桌上的佳肴。过了腊月十五,将丰收的雪白的糯米精心炒成阴米子,蒸成甜酒(醪糟),待过年时招待亲戚朋友邻居,表达主人热情好客的心意,增加喜庆和睦的气氛。
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婆婆(祖母)或娘就会带着一帮细娃儿在晴天的上午打扫扬尘和屋前屋后的卫生,最有记忆和趣味的是边扫边唱:“虼蚤公,虼蚤母,河那边请你吃晌午,酒也有,肉也有,蹦蹦跳跳飞过河,把你吃得胀鼓鼓。”并将扫在一起的垃圾在院坝边或屋后空地焚烧。我们在愉快的劳动中,唱着民谣,不知不觉融入过年的温馨气氛了。从这天起,家家户户开始推磨了,有推米豆腐的,有推菜豆腐的,有推魔芋的,有推粉蒸肉粉子的,有推汤圆的,有推年糕的,忙忙碌碌,喜气洋洋。特别有趣的是,若遇有人在推魔芋,不能大声武气地问他在推魔芋,主人这时最忌讳问他推什么东西,担心有人施法念咒推的东西不下磨,其实是魔芋在两扇磨盘之间粘连不能下得很快,哪里是什么法术作怪。石磨嗡嗡的旋转声传递着丰收的喜悦,石磨一转一转像天地之间,大巴山里年味荡起的涟漪在山村扩散,渐渐地转来了大年。
“大人盼栽田,细娃儿盼过年”。这在我们家乡一带成了腊月里喜庆的口头禅。爸爸说,过年要吃新鲜肉,便于做炒菜、蒸菜和炖菜,经过寒冬的肉类,质量好,吃起可口,营养也要好一些。娘说生活再艰难,也要把年过得闹闹热热。
全家人大年三十特别地忙,早上起床后简单吃了早饭,就忙碌地准备午餐,午餐是过年的显著标志,那是全家的团圆饭。大哥负责挑满一缸水,然后劈柴,把青树、柏树棒碎成小块。我主要是打杂,帮助娘洗肉淘菜,还要负责弄牛草、羊草,这一天牛羊全部吃青饲料(白菜、萝卜、胡豆苗),娘说牲畜也要过年的。为了统筹时间,娘把猪肉、羊肉等蒸菜先做好上到蒸笼里蒸,然后就在火龙坑架起鼎罐,或是鱼煮豆腐,或是藕炖鸡汤,最多的时候是全羊汤,因为我们家一直养着一群南江黄羊。炒菜备好料,在快开饭的时候,大家都坐在桌子上娘才开始炒菜。炒菜一般是猪的里脊肉、牛的腿心肉、鸡的胸脯肉或鸡杂。里脊肉用韭菜或者红葱(大葱)炒,鸡的胸脯鸡杂用泡菜炒,牛肉丝则用芹菜或者青菜爆炒。这些菜,即便在物资丰富的今天,都难以一下办齐全。在所有的菜端上桌后,娘就用一个大盘子把桌上的菜各取一点,再倒一杯酒,让我们兄弟几人送到离房屋不远处的爷爷婆婆坟前,然后回来全家一起吃饭。娘说,年头岁节要祭祖,这个传统,一代一代要继承好。
爸爸平时不喝酒,只是在大年三十这天慢慢喝三小杯酒。他要我们二十岁后开始喝酒,并说保护大脑是在二十五岁后喝酒为宜,但在过年这天中午,他实际上并不严苛,我坚持要喝酒就允许喝一杯。爸爸说,你娘做了那么好的菜,不喝酒是体会不到它的味道的,所以每次过年他都要早早地准备好酒,并鼓励我们每一样菜都要品尝一下,不辜负娘的手艺与辛劳。
午饭后爸爸拿出笔和纸,开始封写胡子,他口述,我执笔写,大哥就封钱纸,然后我们几弟兄拿着香、蜡烛、鞭炮到祖先坟前焚烧化纳。给祖先们烧纸钱,有时院子里的年轻人都会相约一起,由长辈带领到祖辈们的坟墓前统一祭祀,一大群人,一缕缕烟雾,一阵阵鞭炮,一声声喧哗,显出人丁兴旺。我们的祖祖天全有六个儿子,我的爷爷排行第四,我的叔叔们称爷爷叫“四老子”,当然叔辈除了称自己的爸爸以外,都直接称呼“某老子”。六个爷辈的子子孙孙繁衍下来,已经是二百多号人了,壮观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祭完祖先后,我们要给屋团转周围的果树敬过年饭。家乡的百姓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他们信奉果木子树也要过年也要吃年饭,让果木子树吃好年饭就会多结果子。家长带着院子里一帮细娃儿拿着镰刀来到屋前屋后的果树下喂年饭,用刀将果子树砍一个小口子,把中午煮好的米饭虔诚地喂到砍的树口里,边砍果树边唱:“砍一刀,结一挑;砍两刀,结两挑;砍三刀,结的果子比山高。”我们一群细娃儿欢天喜地,在“有水果吃了”的歇斯底里的吼声中走向下一颗树又开始砍,期望来年水果丰收。
大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了,春联是自己找乡间文化人写成,如果家里有读书人,就买回红纸,自编自抄写好,内容具有时代色彩和家乡风景地理特征等,但有三副对联从我有记忆开始,始终没有变化,每年都写好隆重推出,贴在阶沿上面六根北水柱头上:勤耕田地饱肚子,苦读诗书明事理,横批耕读传家;良田千顷日不过三餐,瓦房万间夜不满八尺,横批知足常乐;德为至宝一生用不尽,廉作良田万世耕有余,横批德廉幸福。大人孩子们用铁勺将麦面在火上或灶孔里搅好浆糊,用筷子糊好对联背面,有的贴,有的看帖端正没有,一起忙个不亦乐乎,在欢欢喜喜的气氛中贴好。对联红纸上的字泛着银光,字的笔画像燕子轻盈地飞翔,像鱼儿兴高采烈地跳跃。细娃儿三五成群在院坝里踢毽子,做游戏,放鞭炮。鞭炮是我们自己从山里砍回的巴山白蜡树——俗称巴山火炮儿树。这种树叶子很小很密,一见明火就接二连三噼噼啪啪,将它和金竹木竹一起在院坝边角角里一起燃烧,树叶子和竹子的节疤先后交替发生的响亮的声音,就像大河流水般自然爆炸出年味。三十年代红四方面军和敌人夜战常常采用此方法威吓敌人。就地取材土制的火炮听起来与串串鞭炮声没有两样,我们边跳边吼:过年了!过年了!无比欢欣鼓舞。娘和婶娘们清洁锅碗瓢盆后,准备一些清淡的饮食,消解过度的油腻,缓解胃肠的重负。娘还要给生猪准备饲料,因为我家平时养了两头接槽猪一头母猪。爸爸下午一般是在自留地头走一转,然后登山观光。天快黑的时候就回家了,他要亲自在火笼坑里爨火,将平常在山里挖回来的大树疙头放在火笼坑里用干柴禾引燃,整个烤火的屋子热气腾腾。爸爸和娘常说,三十晚上的火,十四晚上的灯(腊月三十晚在大巴山叫大年夜,正月十四晚在大巴山是小年的夜)。火要旺,灯要亮。这是大巴山历来的习俗,是来年百业兴旺、温暖光明的象征。大年夜烤旺火,大火通宵红亮,直接燃烧到初一早上,寓意红红火火。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边烤大火,边其乐融融摆龙门阵,边按风俗互相提醒需隐藏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以便大年初一这天不看见这些东西。将家里的大南瓜、秤杆、顶针、锥子和针线藏好,认为大年初一,见了南瓜会一年四季遇上怄气的事;见了秤杆,上山割草时容易遇上蛇;见了顶针锥子和针线,怕来年种的庄稼遭虫钻咬。这天晚上一定要洗干净脚也是民俗之一,那个年代生活困难,说三十晚上脚洗干净了,来年出门会遇上好吃的,我们盼望有好吃的,全家人会认真自觉地洗好脚。山里人认为初一如果扫了地吹了火,全年庄稼就会遇上大风破坏。我们和母亲还会打扫好卫生,想法保护好大火通宵燃烧。大家认为初一早上所有的水都不能往外倒,如果那样就会闸不住财,因此一定找好几个桶和空盆,装初一早上用的生活废水。这些讲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也不知真假,但是人们宁可信其有,总是喜滋滋地传承这些过年的风俗。
大年三十晚上,大人们还要守岁,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一家人围坐在火笼坑的四方,饭桌上有苹果喻盼来年平平安安;有煮好的糯米汤圆暗喻家人团团圆圆;有大红枣祈福生活红红红火好运来得更早;有柿饼隐含事事如意圆圆满满。总之,心里盼望样样吉祥,样样都向好的方面发展。山里人的生活真是妙趣横生,有滋有味。长辈们过年这天十分高兴幸福,还会给读书的晚辈发点压岁钱以示喜庆,有五角的,有一元的不等,晚辈们特别兴奋,连声吼说,谢谢长辈,谢谢长辈。全家人喜上眉梢,温馨的气氛满屋弥漫着。我们细娃儿实在熬不住了,就上床睡觉,渐渐进入梦乡。只是有人在进入新年的那一刻,爆竹声声辞旧岁,鞭炮声响彻在乡间上空。天快亮的时候,又常被猎枪“砰、砰、砰”的响声惊醒,那是我的舅舅、老表他们家里,传承的“出天行”的古老习俗,即跨入新年那一刻的礼炮,开年大吉大利之意。我相信,那几响“出天行”惊天动地的轰鸣,从村子里出来的人终生难忘。
出天行的声音把我们惊醒后,兄弟几人开始起床了,穿上娘准备好的新衣服,蹦蹦跳跳、喜笑颜开找院子里的小伙伴玩。爸爸凌晨和院子里的人热热闹闹去水井湾观音井里挑几担井水回家,他说那叫“抢银水”,预示你多挑了水,今年就能够多挣钱,娘说在初一的凌晨什么畜牲先出声叫唤,什么畜牲今年在市场上就有好价钱出售。
正月初一我们会开心地玩。先是到长辈处拜年,说几句吉利的话,长辈们给我们发几颗糖果,抓几把瓜子等好吃的,然后由院子中有威望的长辈带着我们到竹林边打竹和大香椿树下打树。先是来到竹林边,面对竹子,我们便用弯刀背边砍边齐整高声地喊出:“竹子瘦竹子胖,细娃儿长得壮,竹子高竹子矮,细娃儿长得快。”然后热热闹闹步行一会儿,来到香椿树下同样用刀背边砍边异口同声高声唱:“椿芽树春芽王,养个儿子没家行,我们细娃儿有出息,个个听话快成长。”这两个民俗是长辈新年第一天上午代表家长希望细娃儿新年身体长得更好,知识学得更多,个个成才的美好朴实善良的祈愿,这也许是简单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家教,对我们一年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鼓励的作用。这几项风俗活动至今记忆犹新,在心中暖洋洋的。
新年初一早餐后,院子里的大人们邀邀约约爬上青丫寨,观山望景,捡几根自己认为好看的柴棍捆好拿回家放好,预示空手出门,抱财(柴)回家,一年四季好运多多,财源滚滚来。
山民们从大年初二初三开始,给外爷外婆、舅舅舅母拜年的,给未来的老丈人老丈母问好的,给未过门的媳妇送彩礼的,手艺人徒弟拜望师傅的等,收拾好猪蹄白酒白糖挂面等礼情陆陆续续出门看亲戚走人户,山间羊肠小路上穿得鲜艳喜洋洋的人们来来往往,欢声笑语,成了村庄幸福移动的风景,将弥漫在山间的年味推向高潮。
作者简介
邹清平,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全委会委员。达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四川省达州市政府办公室。
(以下部分请制作成图片)
“我的春节记忆”征文活动持续进行中
为进一步发掘和展示推介春节非遗,即日起至2025年元宵节(2月12日)止,川观新闻文化频道公开征集“我的春节记忆”稿件,邀您讲述亲身经历的那些春节故事,无论诗歌、散文随笔,只要真性情表达,个性化呈现,以文学书写挖掘春节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独特魅力、核心价值即可。四川日报全媒体各平台将择优刊发应征文章,活动结束后,将评选出一批优秀作品予以表扬。
具体参与方式如下(不接受其他渠道来稿):
第一步: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最新版本,用手机号完成登录。
可扫码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也可在手机应用市场下载:苹果手机用户请到苹果应用商店搜索“川观新闻-看四川观天下”下载安装;安卓手机用户请到各大安卓应用市场搜索“川观新闻-看四川观天下”下载安装。
第二步:打开川观新闻客户端,进入文化频道。
第三步:点击“川观新闻文化频道内容共创计划”我要投稿通道,进入投稿页面,提交投稿信息。
★更多参与规则,详见投稿页面。本次征文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川观新闻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