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评论丨韧性城市,面子和里子都要“韧”

2024-12-11 18:14:0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又有新动作。近日发布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让我们对城市如何在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保持韧性这一议题,有了更直接的感受、更理性的思考。“韧性城市”一词也多次出现在重要文件中,被写进“十四五”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生活在城市,我们享受着配备齐全的基础设施、快捷高效的城市治理,深刻感受到一座城市强壮的生命力,但也真切地看到现代化城市脆弱的一面。我们担心一场暴雨导致交通瘫痪,害怕一场火灾带来生命财产损失,担忧一场暴雪引起断电断水断供……这些忧虑很大程度是因为城市韧性不足。如果城市在应对风险时能够像弹簧一样有张有弛,可以快速恢复原状,那么城市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会提高很多。

城市安全始终是时代考题。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都以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总体规划等形式,强调了韧性城市的重要性。就拿成都来说,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超大”对应着人口规模,也意味着面临的风险是多样的、挑战是复杂的。如果某个环节出现损坏、某个细节产生纰漏,结果难以想象。这提醒我们,越是超大城市,越要有超强韧性。这种“韧性”指向一座城市的“抵抗力”和“恢复力”,能够抵御风险,并且能够从中快速修复。

让城市更有韧性,强化硬件系统和优化软件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底座,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一座城市的自我升级、自我更新。硬件设施如果抵御不住日常风险、应对不了“百年一遇”,一座城市是称不上有韧性的。韧性城市,“韧”在面子也在里子,要有宽敞的道路、畅通的地下管网、智能的生活设施等,也要有成熟的监测预警、应急预案、联动机制,这些软实力同样直接关乎城市运行能否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城市的核心是人,韧性城市不能只是悬着的概念,而是要带着温度进一步落地。从《意见》本身来看,深入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车联网”发展、提升车路协同水平等,对应很多大城市的“通病”,堵车严重、停车困难等;重点排查老旧住宅电梯等安全隐患,形成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数字档案,对应一些老旧小区设施常年得不到更新、隐患频发等状况。这些改变都关系着我们生活的点滴细节,体现每一个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托举的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殷殷期许。

锻造城市韧性,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根据《意见》,从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再到开展数字家庭建设,城市正在日益“成长”为一个数字化的生命体、有机体和智能体。让城市“体魄”更强健、“大脑”更聪明,用韧性之躯和韧性之核把城市日常管理好、应急风险处置好,才能更好地支撑产业的茁壮生长、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