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张红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朝杨慎(字升庵)词作《临江仙》,作为《三国演义》开篇词广为流传。12月14日,第二届杨升庵文学奖征稿发布会在成都市新都区启动,省、市文学界名人云集,纵论升庵文化。
杨慎是四川新都人,被誉为明代百科全书式的“第一大才子”,跻身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杨升庵文学奖由省作协、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新都区共同发起,致力打造“地域性奖项、全国性影响、国际性视野”的文学品牌。
“通过延续历史文脉,来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新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激活名人IP,城市文脉成为亮眼名片
“文学、文字作品,最重要的是传递一种精神。”作为杨升庵文学奖的评委,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认为,杨升庵文学奖的设立,就是要传递、传承升庵精神。
“杨升庵是新都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名片和典型代表。”四川省杨慎研究会会长倪宗新介绍,杨升庵一生著述达400余种,其治学精神及家风家训,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步入成都市新都区升庵村,天府家风馆与杨氏宗祠毗邻,丰富多彩的主题研学活动在这里开展,观众除了了解升庵家风文化,还可以体验服饰换装互动,在明代城门场景前打卡合影。
杨升庵塑像
“文化之根系于人,新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要实实在在做好‘寻根’工作。”倪宗新介绍,近年来,新都实施升庵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成立四川省杨慎研究会,与多地建立“升庵文化城市联盟”,建设杨慎博物馆、升庵文化游学基地等。同时,还组建了升庵音乐艺术中心、升庵音乐原创合唱团,庭院实景歌剧《杨升庵》等一批原创精品力作涌现,升庵文化逐渐融入新都街头巷尾,成为城市发展的“流量密码”。
充分挖掘升庵文化的当代价值,是新都推动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缩影。
沿着天府家风馆石阶蜿蜒而行,记载新都历史十二名人的石刻立于两侧。为民解水患之忧的梅挚、用树枝作笔刻苦学习的任末、“川康五魂”之一的周从化……挖掘具有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历史文化名人,新都让文化资源融入日常情景。
艾芜故居
在文化名人艾芜的家乡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通过打造艾芜文创园、清流现代文化交流中心等,建设集文学沙龙、乡村旅游集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吸引一批国内知名专家、作家、艺术家入驻。
“流浪文豪”艾芜
以文化名人焕新文化名城,新都不断激活名人IP,让城市文脉成为亮眼名片,也让新都深厚历史文化从小范围进入大视野。
带热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焕发崭新生机
棕编大熊猫、背包、帽子……11月初,在遇见四川·法国川货精品展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繁棕编在法国“圈粉”。
新繁棕编
八千多公里外,在新都区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来自新繁及周边地区的手工艺人正赶制棕编产品,几片棕叶经抽丝打结,变为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提篮、垫子等,远销海外。成都市新都区棕编艺术中心主任刘俊英介绍,目前合作社已帮助上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新都非遗棕编
11月16日至17日,“蜀韵国风 锦绣丝路”蜀锦宣传推广活动在新都锦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齐聚。
锦门,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纪念地,新都打造为蜀锦蜀绣产业传承发展核心基地。通过建设非遗特色街区、天府非遗传承体验中心等,锦门目前已引入蜀锦、蜀绣等1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驻孟德芝、邬学强等2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蜀锦蜀绣产品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
新都非遗烧蓝耳环
近日,在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中,新都非遗项目新繁棕编、豆瓣抄手、桂花糕等逐一亮相,锦门更是成为四川省“非遗”的集中展示地。
目前,新都全区共有新繁棕编、新繁传统药浴、新都民族乐器传统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5个,非遗项目传承人35名。
今年9月,传统经典川剧《芙蓉花仙》在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全新上演,该剧曾于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外演出4000多场,芙蓉花仙扮演者张燕成为“梅花奖”得主,传统艺术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新都与中国邮政合作开设“状元邮局”,目前已开发具有新都特色的文创产品10余种,其中唐花鸟纹高足金杯文创丝巾等两款文创产品入选“中国好礼”年度推荐产品名单。
在新都杨升庵博物馆(新都博物馆),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三国陶三轮车等吸引观众的目光。宝光博物馆内,“宝光寺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对文物进行了清理定级,已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让这座隋代禅林重焕生机。
底蕴深厚而精神挺拔,新都着力非遗和文化遗产,提升保护水平、活化利用,持续激发创新传承,塑造产业品牌。
坚持以文化人 文化供给构筑精神家园
既要以文兴城,也要以文化人。
成都市新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坐落于桂湖公园湖畔的古建筑里。“为最大化吸引市民参与,我们对馆内空间提档升级,动静分区,打造满足不同人群休闲、学习、展演的多功能复合型空间。”该中心负责人介绍,共享空间目前已有书画类、读书类、乐器类、舞蹈类等20支队伍,每月自主开展活动80余次。
新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持续激发文艺发展动力。新都区家长学校、夜校,也设在该中心,活动场场爆满,家校社共育蔚然成风。今年初,由区内中小学及区文化馆联合组建,成立了新都童声合唱团。不久前,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项目——《成都童谣》新都童声合唱专场音乐会在成都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
设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新都家长学校
持续整合资源丰富生活。2024年新都“第四届乡村春晚”入选国家公共云直播,全国27个直播点位,四川仅有3席,新都位列其中。今年6月25日至28日,新都联袂川音举行夏季音乐嘉年华活动,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艺术盛宴。9月30日晚,在新都航空社区,举行“75周年国庆交响合唱晚会”,歌飞笑语,来自新都企业、卫生、教育、驻地部队等各界群众代表,观看了表演。
从古蜀中来,向未来而去。当下新都,焕新“明珠”也厚植人文,让文化与城市合为一体,成为市民幸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