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开
由王嘉陵主编,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成都市李劼人研究学会编的《老骥:李劼人的生活、工作与创作》,是资深研究李劼人的集体之著,是李劼人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李劼人一生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骥:李劼人的生活、工作与创作》是对李劼人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结集。即对1950年至1962年(59岁到71岁),李劼人在新中国的生活、工作与创作并成其学术风格的研究,正如该书封面题写:“以事实和文献为依据,不虚美、不矫饰,挖掘和展现李劼人的这一段内涵丰富的生命历程,陈述、阐释李劼人的生活、工作和创作,以及他的文化影响力。”
进入新中国后,李劼人的生活、工作和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可为生活与工作时段;第二时段可为生活与创作时段。
生活与工作时段,从1950年后,李劼人个人社会存在为以民主人士身份而为成都市副市长,分管民政局、文教局、卫生局与建设局;同时,担任国家、省、市三级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由一位作家转型为地方行政高级公务员,其作为自由知识分子,以巨大热情积极参与成都市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那个翻天覆地的大变迁中,他主持人民南路规划,以法国巴黎市政建设为蓝本,并投映以西蜀大城文化;主持成都杜甫草堂的修葺与文物抢救;主持抢救与保护川剧等,其远见卓识至今仍有着良性影响——其具有的超前思想观念与超前建设成果,在离世后半个多世纪后的如今,依然在为这座城市服务。他的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民立功、立言、立德的“三不朽”事功与精神,如今依然为成都的新老市民们津津乐道,交口称赞。
生活与创作时段,从1954年11月起,一直持续到1962年离世。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劼人先生重返菱窠书斋,改写和重写“大河三部曲”。
李劼人说:“《死水微澜》改得不多,《暴风雨前》则改了四分之一,《大波》完全是重写。”
在“大河三部曲”中,旧版《大波》让李劼人声名鹊起,曾获郭沫若的最早评价:李劼人是“中国的左拉”,而《大波》是“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
香港著名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评议道:“李氏的风格沉实,规模宏大,长于结构,而个别人物与景物的描写又极细致生动,有直逼福楼拜、托尔斯泰的气魄。”
学者刘再复指出:“如果说《阿Q正传》《边城》《金锁记》《生死场》是最精彩的中篇的话,那么,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应该是最精致、最完美的长篇了。”
总之,劼人先生气势恢弘的“大河三部曲”,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数千年之大变局”的历史大事件作为背景,而进行世情叙事与历史叙事的系列鸿篇巨制。
参与《老骥:李劼人的生活、工作与创作》的撰稿人,皆为长期研究李劼人的学者、专家和作家,其中有在过去数年中整理出版了20册巨卷《李劼人全集》的主编、副主编;有编纂整理《李劼人说成都》《李劼人图传》《李劼人晚年书集》的主编;还有出版《李劼人的现代转型与海外传播研究》《大河无声走东海:李劼人评传》的独著者。这些实力派的学者、专家与作家聚集一起,约定以学术随笔的形式撰写,以求在研究劼人先生的同时,宣传劼人先生,以为成都新文化建设再添砖加瓦。
王嘉陵的《咳唾成珠玉 挥袂建事功——从晚年书信看李劼人的副市长生涯》,以书信为信史材料,以学术随笔的风格,探讨从作家到副市长的李劼人。
曾智中的《副市长李劼人和成都市政建设》,则在学术研究的同时,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从“往事回溯:李劼人对‘巴黎大学城’的考察”“往事回溯:李劼人对法国小城建设的考察”,以此探讨李劼人对主持“‘成都市建设规划设计’的编制”,以及成都“中心和中轴线的开拓”的种种潜在而必然的联系。
张义奇的《“大河三部曲”的修改与重写——李劼人晚年的文学创作》,重点厘清了新旧《大波》的世情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分界。
张志强、钟思远的《独立·进取·厚爱:李劼人家风的形成、实践与传承》,则从其家风的祖源、为人处世等进行探讨。
易艾迪的《李劼人与“杜甫草堂”博物馆的筹建》,从一个侧面详尽介绍李劼人担任杜甫纪念馆筹备委员会主任后,运用学识、声望与人缘,为草堂的建筑布局与维修风格,为草堂珍贵宋版杜集的搜集所付出的心血。
李劼人孙儿李诗云撰写的《忆“菱窠”》,读来亲切传神。
蒋林欣的《20世纪50年代李劼人的成都市政文化建设与文学创作》、谢天开的《新旧版<大波>对蜀都竹枝词的考量》,亦有新意而独辟蹊径。
曾智中的《李劼人——川剧事业发展的不懈的推动者》,钟思远、张志强的《李劼人晚年文艺思想初探——<从文学史上说明中国文学原本就是人民大众的产物>读札》,王嘉陵的《李劼人晚年的经济生活》等文,亦为新创并丰富了本书内容。
本书最末篇为曾智中整理的《李远岑、李眉同志捐献的李劼人先生所藏书籍、报刊接交清册》,具有史料性质,对劼人先生的知识构成、社会交往、创作等,皆有研究价值。
“鲁郭茅巴老曹”,为之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列座次的缩语称呼: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其中缺失李劼人,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大缺憾。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并将具有世界影响的成都作家李劼人列入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的第一梯队,已然成为当下学界的共识。
在中国现代作家序列里,李劼人罕有地具备多种社会身份:记者、编辑家、大学教授、实业家、社会活动家、美食家与美厨、收藏家、政务家等。当然,劼人先生最本质的社会存在是作家,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兼具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风格,在叙事上以方言、民俗、地方史事见长而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独特存在,是成都文学的世界名片。
然而,检视当下学界对李劼人的学术研究,与其他名作家相比,在广度与深度、时间与空间上,是远远不够的。以2000—2023年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为例,研究郭沫若的论文7792篇,研究巴金的论文4322篇,研究李劼人的论文仅368篇。在超星数字图书馆搜索,关于郭沫若研究的专著约80部,关于巴金研究的专著约50部,关于李劼人研究的汇编与专著仅在10部内。换个角度说,这亦表明李劼人研究是大有可为的。
《老骥:李劼人的生活、工作与创作》的出版,无疑填补了对李劼人晚年生活、工作与创作研究的空白而具有参考价值,并作为学术随笔,亦有让读者拍案叫绝的愉悦性。
(《老骥:李劼人的生活、工作与创作》,王嘉陵主编,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成都市李劼人研究学会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10月)
作者简介
谢天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锦城院教授,知名评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