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12月18日,主题为“合作共赢·创享未来”的四川省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其间,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进行了主题讲座。
“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是讲座中的高频词。在“博物馆热”的当下,博物馆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刘曙光从博物馆藏品保护利用、社会责任、国际交流等角度进行深入解析。
讲座现场。成都博物馆供图
直面如今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短板,刘曙光深入阐述了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的重要性。他举例,在处理一些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时,文物部门往往更注重街区内的国宝级文物保护,住建部门则更侧重于整个街区的风貌修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有些地方孤零零地留下来几个国保单位,周边街区却给拆了,然后又新建了一批所谓的古街。
有鉴于此,刘曙光建议要从宏观上规划和协调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工作,确保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措施能够全面覆盖,形成有效的保护网络。同时,在研究领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不仅仅面向文物考古和博物馆领域,它应该是一个面向多学科、面向全社会的工作。”
在刘曙光看来,博物馆是全球通用机构,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双重体现。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近年来国内博物馆也发展迅猛,无论是从建设数量还是从开展活动的数量来讲都蔚为大观。同时,我国的博物馆也迎来角色转变,公众除了想一睹“镇馆之宝”,还想了解展览、文创、品牌等。
在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中,刘曙光注意到一个新动向:不少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致力于服务社区及不同人群。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早已将文物收藏延伸到举办不同的文化互动活动,连接不同群体、不同社区。
而聚焦博物馆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刘曙光认为,我国博物馆界应积极广泛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提炼分享中国经验,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先进理念和做法。“通过这种交流合作,中国可以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贡献,同时也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软实力。”
刘曙光,现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曾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等职,主编《中华文物古迹旅游》《文物工作研究》《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当代中国博物馆》(英文版)等著作。在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期间,他曾助力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前,川观新闻《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曾对刘曙光进行了专题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