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杜杰 泸州观察 郭慧琳 龙欣雨
小镇名片
水尾镇:位于泸州市叙永县北部,距县城42公里,省道438贯穿全域,辖区面积约230平方公里,辖10个村1个社区,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9万人。镇域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30.4万亩,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全国绿化百佳乡镇、四川省竹林风景名镇。
正是冬笋上市季。12月19日一大早,顶着冬日大雾,张超背着背篓、扛着锄头又上山了。在竹林里,他埋着头、走得慢、看得细,瞅准了冒出来的冬笋,便果断挥锄、挖笋……
竹林下种植的赤松茸。龙欣雨 摄
张超所在的这片竹林,位于泸州市叙永县水尾镇安全村,他是安全村村民。“我们村每年户均挖笋3万到4万斤,户均收入能达到六七万元。”半个上午,新鲜出土的冬笋占据了半个背篓,张超心满意足下山。
“靠竹吃笋”让张超等村民尝到了甜头。在镇子另一头的水星村,村民邬高兰解锁了竹子的“新吃法”:靠竹吃菌。
“菌柄冒出土面两厘米就可以采摘了。”蹲在一大片茂密的竹林里,邬高兰歪着脑袋察看着这批赤松茸的长势,返乡创业13年,她醉心在竹林下种菌子这一件事情上。
不同于一般竹林,一块块黑色的“土块”和竹林土壤混在一起。“这是菌料。”邬高兰解释,培育好的菌种会和有营养成分的菌料一起移植到竹林地里,菌料最终会变成腐蚀土,能让土壤更加肥沃、蓬松,增加透气性的同时,土壤吃水、保湿能力也有所改善,竹子、菌子自然会长得更好。
邬高兰蹲在竹林里察看赤松茸长势。杜杰 摄
“走,去看看合作社,昨天我们新采了1000斤赤松茸。”跟着邬高兰走进合作社,菌袋制作、菌种培育、产品加工、烘干套袋等一系列加工程序环环相扣,村民们忙在其中,笑着也聊着。“我一个月能挣三千多块钱,种菌子、收菌子、包菌子,都能做。”今年63岁的村民李秀琼自打合作社成立后,就跟着邬高兰干,她“炫耀”起这些年自己挣了4万多元存款。
合作社是指邬高兰于2016年登记注册的叙永县邬高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被叙永县认定为县级“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据了解,8年多来,在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专家指导下,合作社依托周边农户和多年的大胆试验探索,打造出“竹下是菌,菌上是竹”的立体空间利用模式5000余亩,通过土地入股、劳务收益和年底分红等方式,实现年生产鲜菇3000吨,干菇45吨,年销售收入超过800万元,带动当地500多户农民共同发展林下经济。
村民在合作社里挑拣赤松茸。龙欣雨 摄
放眼水尾镇,竹资源优势明显: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6.7%,竹林面积28万亩,有竹种40余种,以竹林为主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1%。如何立足资源禀赋,让竹林“生”金?
“森林是粮库,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水尾镇党委副书记易聪勇介绍,当前,水尾镇正因地制宜,强招引、育主体、扩规模、塑品牌、提质效,逐步构建完善森林粮库食物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不断推动林业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
易聪勇介绍,根据《水尾镇中心镇建设规划》,水尾镇正加快构建“一线五点”森林粮库发展体系,即以“天府森林粮库”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宽黑化6米宽“白+黑”道路16千米,依次连接邬高林下菌“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天府森林粮库”月明村核心区、农旅融合立体粮库产业基地、竹产品现代农业产业园、食用菌和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运输、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水尾镇森林粮库发展示范环线。
“目前,‘天府森林粮库’项目一期已投入1200万元,正进行园区道路、加工厂房、大棚冻库等建设施工,目前已经完成70%工程任务。”每天跑到月明村建设现场看项目进度,成了易聪勇的习惯,如今在月明村核心建设区域,建成的35个菌种大棚分布在竹林间。“明年2月前,这里500亩高标准示范基地将建成投用,会引进浙江企业,规模化种植25万个菌筒,预计可实现收入375万元。”易聪勇说。
位于月明村的“天府森林粮库”项目建设现场。龙欣雨 摄
月明村另一头,“竹+药”的模式也正在探索。今年,在北京开中医馆的刘远宏也回到村子,他在竹林下试种了200亩丹参。“市场反响好,明年还要扩种800亩。”刘远宏说。
航拍镜头下,水尾镇竹林青青。更长远的发展目标也在这片绿色森林中清晰:未来,水尾镇要建设万亩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产业园和林竹产业孵化中心,以“政府+企业+村资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推广“竹+笋”“竹+菌”“竹+药”等多业态种养产业,新增“天府森林粮库”经营主体10个以上,培育打造各类品牌2个以上,带动就业1000余人,实现年营业收入超30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300万元以上,倾力打造产业特色、生态宜居的“森林粮库发展示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