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近日,在2024年WDSF世界霹雳舞锦标赛期间,成都9岁女孩葛爱晨以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为配乐,带来一段“新中式”霹雳舞,不仅吸引了现场世界各国舞者的目光,也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惊艳出圈。
不久前举办的成都市第十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创作的艺术作品中,也不乏羌绣、竹艺竹编等极具浓厚文化底蕴的作品。
在文化传承的纽带上,青少年是最主要的生力军,学校是最重要的承接地。近年来,成都市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突出文化自信,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精神财富来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兴城,引导青少年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使文化育人融入青少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让文化传承由教育融入市民生活。
创新教学方式
“教联体”、馆校联盟推进协同育人
12月27日,青羊区校际博物馆教联体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揭牌成立,标志着该区7所学校内的博物馆将携手构建一个庞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大教育生态场域,开启教育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这些博物馆分别以蝴蝶、昆虫、漆器、字画、灯彩、陶艺、剪纸为主题,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相融合。馆内既有基本的藏品展陈和知识介绍,也集中展示了学校的教学成果,提供专门的学习实践空间,成为孩子们拓展兴趣、学习专门知识、动手实践的良好平台。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机构,博物馆被称作“第二课堂”。今年5月18日,成都树德中学也联合5家博物馆,深度推进馆校协作育人,希望从课程深度共建、特色活动研发、创新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空间创新打造等多个方面发力,推动优秀文化传承和开放育人生态建设。
此外,成都不得不提的还有熊猫文化。今年4月,成华区启动的“青少年动物学家培养计划”,就是大熊猫界顶流女明星“花花”家附近的三所学校(成都市熊猫路小学校、成都市熊猫路学校、成都市成华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共同开展的持续性研究学习项目。
不仅如此,成都市还专门成立了国学研究室,统筹推进全市中小学国学教育。其中,双流区东升小学《小学生国学经典》在全国出版发行,成都中职学校校本教材《语文》《诵读诗文,奠基职场》作为国家教材在全国推广。
用好地方资源
将文化传承教育纳入课程建设
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及其优秀特质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如何用好地方资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于青少年心间?
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育人资源,成都市锦里小学构建了“国医”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为低段孩子开启“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中草药种植”的奇妙之窗,让中段孩子在八段锦的一招一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段孩子则在全息耳疗、中医眼保课程里领略中医智慧的博大精深。
川剧是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的特色课程之一。在该校的川剧班级,语文课讲解“蜀戏冠天下”的由来、美术课绘制五彩脸谱、音乐课唱清音、体育课摆架子……学生们在传奇变脸、高吟低唱中感受川剧文化的魅力。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的暖场表演环节,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学生表演川剧变脸。
双流区黄龙溪学校引入古镇千年民俗活动“火龙灯舞”作为特色活动发展项目,构建起了三级舞龙课程体系、五级活动体系。成都市弟维小学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扣子论”为指引,立足德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与基本路径,构建思政育人课程体系。成都市娇子小学将成都悠久的历史脉络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巧妙融入《蜀风雅韵》课程之中,创新推出“锦官神韵”“天府技艺”及“蓉城佳话”三大核心课程模块。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探索非遗文化与艺术课程的整合策略,把四川清音融入音乐教学,普及相关知识。
成都市娇子小学的《蜀风雅韵》课程。
近年来,成都市鼓励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课程建设,市教科院还出版了四川省中小学地方音乐课程教材《川腔蜀韵》,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编写《巴音蜀韵》《蜀蚕吐绣》等校本教材。同时,结合地方资源广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川剧已覆盖全市100余所中小学校,确立了28所川剧艺术特色学校。
强化师资培育
成立天府文化传承“百校联盟”
新时代的文化传承教育,还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为传承与弘扬天府文化,成都市教育局联合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成都大学成立了天府文化传承“百校联盟”,广泛统筹教育、文旅、大学等资源,开设传统工艺师资培训班,邀请专家、非遗大师展开传统工艺技艺教学。其中,四川师大附中书院分校就以“蜀绣、皮影”两个项目入选“百校联盟”首批名单。
在校园里,老师们更是最了解学生的人。为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成都市七中育才附属小学东湖校区美术教师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以学生喜爱的“中国漫画”作为美育校本课程聚焦点,立足国家教材,初步构建了国漫课程框架,精心设计并制作了低段学生的《国漫读本》。
12月26日,由新都区中小学校的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共同创作的《新都历史文化名人教师绘本丛书》也正式发布。该丛书通过生动有趣的绘本形式对新都历史名人故事进行创新性的演绎,让孩子们在把握时代脉搏的过程中探寻新都历史文化的根脉,感受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在红牌楼小学,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专家引领、教师跟进的策略,探索推进了川剧进课堂的机制,持续推进川剧经典节目编创,并梳理完成校本教材。如今踏进校园,学生们都能“诵一口流利的经典、写一手漂亮的好字、打一套熟练的太极、篆刻一方印章、唱一出动听的川剧。”
在校园之外,成都市教师共享中心也为文化传承教育积蓄了更多力量。今年3月,“教师共享——美育天府”百名艺术家进校园活动启动,包括四川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李开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玉梅等在内的多位艺术家代表们成为了服务全市各中小学的共享教师。
( 图片由各受访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