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有条“六尺街”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2024-12-29 08:25: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四川在线记者 夏芯 何勤华 吴聃 凉山观察 李思行

临近新年,在凉山州越西县板桥镇板桥村朱德芬家,一盆又一盆新出锅的糯米肠冒着热气,等着过年回家的孩子们享用。

家门外,即将完工的街道路面宽敞,崭新院墙上画着六尺巷的故事。朱德芬录下视频,分享给在外地的儿女们。以前过年,儿女们开车回家,门前路窄,要借街坊邻居家的院子停车。

古有六尺巷,如今,“你让三尺、我让三尺”的“六尺街”故事,也成为彝乡美谈。


板桥村至河沿村道路长约2公里,位于板桥镇中心区域

堵了

朱德芬家门前的这条路,既是道路,也是彝族聚居村板桥村、河沿村的主要街道,位于板桥镇中心区域。短短2公里道路,承载着全镇居民的日常出行和生产生活。板桥镇是越西县烟叶生产、花椒种植第一大镇,在推动乡村振兴上走在前。近年来,随着家家户户添置汽车,以前不到4米宽的路面,常常拥堵不堪。

河沿村烟农秦伟打理着45亩烟地,每年4月至9月是收烟、烤烟时节。把在家烤好的烟叶,卖到烟站去的这条路,却让他犯愁。高峰期错车时,就连他自己的拖拉机都开不出院门,与烟站只有四五百米距离,有时来回却要开车1小时。

板桥村居民金启刚开了12年农村客运班车。晚上收班回家的这条路,也让他提心吊胆。只要遇上大货车,他的车就得往后退,还得紧盯路边的水沟和电线杆。只有退到路口或稍宽的地方,才能错车。

房屋不临街的居民也有苦难言。2019年,居民郑万权家修新房时,运建材的大车只能开到村口,然后用小车转运进村里,运输费多花三分之一。

这条窄窄的街道上,因为没有像样的经营场地,只开着几家便利店。镇上居民没有休闲的去处,更吸引不了外来游客。


板桥镇将这条街取名为“六尺街”

让了

2023年11月,板桥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启动。板桥镇党委政府决定,把板桥村至河沿村道路路面纳入整修范围。

根据规划,路面要拓宽至6米。居民肯不肯为了这条路,让出部分院落空间呢?板桥镇党委书记海秀花琢磨:“要让,就先从机关、单位让起。”于是,镇党委政府、卫生院、烟站开始退墙让路。

早在2007年修房时,金启刚就把门前退出2米宽,方便自己停车,这次不用再退。但这种情况不多,板桥村、河沿村涉及让路的居民有90多户。

退让的部分是自家晾烟区,秦伟有些犹豫。看别家没动,朱德芬一开始也没答应。“板桥镇的发展要靠这条路,咱们不能只看眼前,得看长远。”板桥镇把全镇10个村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起来,凝聚力量形成工作小组,挨家挨户讲政策、问困难、寻办法。

河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阿木带头拆除自家院墙,并动员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拆自家院墙。看到干部们带头,老党员也行动起来。73岁的蒋开先把自家院墙里100多平方米的空间腾出来,等施工队上门拆墙。他说:“这是给子孙后代造福的事,我得支持。”


板桥镇板桥村村民龙福珍

在德阳女儿家小住的龙福珍,得知消息赶回板桥镇,告诉儿子一定要支持。“这条路很多年一直没有变过,这是难得的机会。”

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片。90多户居民,全部同意退墙让路。

有感于彝乡群众“让路”的故事,省作协等各方力量汇聚,拿出对口帮扶资金,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呈现在道路两旁的新墙面上。大家决定,将这条路取名为“六尺街”。


板桥镇河沿村村口的“六尺街”

宽了

“板桥镇终于有一个镇的面貌了。”今年5月,回乡探亲的郑天伦一到村口就看见宽阔的路面,这让他对家乡印象有了很大改观,“这两年,板桥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广文农旅融合项目。10个村集体联合打造的一个旅游项目,正在寻找承包人。”

在云南投资民宿行业的郑天伦,嗅到了“商机”。与板桥镇党委政府从对接洽谈、考察项目到签订协议,只用了2个月时间。很快,一个包含水上乐园、漂流、餐饮、娱乐的休闲庄开业。今年暑假,休闲庄迎来避暑旅游高峰,生意红火。郑天伦说:“游客多时,休闲庄一天接待300多人,且绝大多数是自驾过来的。如果这条路没有拓宽,肯定接待不了这么多人。”目前,与休闲庄约定的80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已陆续分到各村账户。

游客多起来,居民兰树荣把自己的拿手好菜凉粉做成了生意。她在自家小院里开茶坊、卖凉粉。收入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两三百元。还有不少居民,打算把自家房屋改建成民宿、茶坊,争相请镇党委政府帮忙“参谋”。

把2米高的院墙拆掉后,居民郑万川觉得自家一楼的商铺更敞亮。“每逢赶场,有人在我店门口坝子上摆摊,把我家的化肥生意也带好了。”郑万川说,“路宽了,心也宽了,眼界也宽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