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100问 | 第26问:推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2024-12-31 18:59:0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姜照雯

问: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部分提出,“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着力”之一?

答: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大主要着力点之一。它的重大意义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坚定不移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早日实现。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最主要体现在城乡间和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上。根据202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测算,去年中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约人均22万元和19万元,第一产业人均仅为5万余元。第二和第三产业主要集聚在城乡,第一产业分布在农村,这表明城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巨大。2023年,中国东部的江苏省人均GDP超15万元,而西部一些省的人均GDP仅为江苏省的一半左右。这种差距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表现。只有推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才能缩小这种差距,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需要。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和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是总任务与具体要求的关系,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和经济联系。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在本质上就要强调协调。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等才能改变欠发达区域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乡村的面貌,让这些地区赶上发达的城乡和区域。开放则是实现创新和协调的基本途径。绿色和共享则体现在发展成果的表现形式方面,使全体人民在绿色发展中共享成果。可以说这五大理念是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理念体系。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协调是统筹兼顾的方法,开放是基本的途径,绿色和共享是发展成果在环境和人民生活方面的体现。将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着力点,就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将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遵循。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客观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特点在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中能够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来。中国14亿多人口生活在广阔的城乡环境和区域环境中。规模巨大不仅体现在人口数量上,而且体现在环境容量和国土面积上,是人与环境的统一。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将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着力点,就是让高质量发展覆盖全国,不但要让发展好的城乡与区域更好,而且要让发展相对滞后的城乡与区域赶上,让人民群众都能共享美好生活。中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设施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环境中,城市是点,乡村是面,乡村不仅面积广大,而且自然灾害比城市更多、种类更复杂。将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着力点就能更好地抓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点与薄弱环节,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同时,走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的前提是社会稳定、城乡稳定、区域稳定。因此,必须着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全社会稳定、持续、和平的现代化。

城乡融合与区域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矛盾的普遍性,又有矛盾的特殊性。从共性来看,城乡也是一个区域,区域之中也有城乡。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都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都需要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问题。但其特殊性就在于引起城乡差距的原因不同,发展条件不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这一决策指出了城乡融合发展主要着力点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区域协调发展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实施发展战略上。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城乡发展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差异和城乡融合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消灭了城乡对立,现阶段正经历着从城乡差别向城乡融合的发展阶段。造成城乡差别巨大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不仅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上,更主要地体现在体制机制上,例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产业组织制度和经营制度、投融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因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仅要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作用,加大对乡村的投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引导城市中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方式的下乡,还要把着力点放在改革上,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的区域发展虽然不平衡不充分,但不存在二元结构的问题,它的发展差距主要是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条件差异形成的,它完全可以通过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来实现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是指一定时期内对某区域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问题所做出的谋划和决策,包括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关键措施和重大项目等内容。体制和机制改革措施仅是措施中的一部分。所谓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应当从下述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实事求是,根据区域的区情特点和优势,确定一定时期内的适当战略目标,选择正确的主导产业,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内合理分工,比如一个区域内有的市县能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有的市县能以旅游业物流业为主导产业,有的市县则可以实施农业强区战略,将现代农业作为主导产业。二是要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消除区域之间的障碍。三是要促进本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使大中小城市都具有现代服务功能,形成具有密切联系的城市体系。四是要努力做到区域内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除了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之外,也有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重庆工商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教授廖元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