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陈宇 内江观察 刘煜瑞
“报名截止时间是26号,但实际上6个班所有名额,在1个小时内就被抢光了。”2月24日17时20分,由隆昌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隆昌市文化馆承办的第4期“七点半课堂”成人公益培训班报名启动,名额很快被“秒杀”。最受欢迎的茶艺班和有氧健身班在10分钟内就满额,瑜伽、古典身韵、软笔书法、手机摄影等课程也十分抢手。
当天下午,家住隆昌市水木世家小区的陈莉,看到报名启动消息后,第一时间抢到了自己中意的课程。她说,从去年第1期成人公益培训班开始,她就关注起了这一个新平台,“课程免费不说,学技能的同时还能认识不少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在瑜伽教室舒缓的音乐声中,通过拉伸与冥想释放压力;在手机摄影课上尝试将日常生活碎片剪辑成自己的“电影”;在茶艺课上,从认识茶具,到熟悉泡茶手法,自己为生活添彩…… 在隆昌,当地青年们正利用这样“夜间充电”对抗生活的平凡与焦虑,“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八字标语,成为隆昌当下最潮流的生活注解。
隆昌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公益培训班已累计举办3期,共有9200人次参与。
夜校课堂。刘煜瑞 摄
隆昌的公益培训班为何会如此火爆?
参加手机摄影培训班的李楠告诉记者,课程精准捕捉到了自己的关注点,“现在我明白了镜头语言,也学会了使用剪辑软件。”李楠认为,“青年夜校”的火爆离不开相关单位对青年需求的精准捕捉。
在课程设置上,隆昌市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茶艺到手机摄影,再到有氧健身,课程的设置更为注重“情绪价值”与“社交赋能”。
“平时我们面临着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朋友见面越来越少,大多是发微信。”张丹表示,夜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场域,在这里她结交了不少有相同爱好的新朋友,这种社交互动不仅满足了情感需求,还为个人成长带来积极影响。
此外,办学形式上的“时尚”或许也是其火爆的原因之一。“夜校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枯燥的‘老师讲,我们听’那样的课堂,它更像是一个‘包含新知识的社交场’。”陈莉表示,“夜校”更像一个“沙龙”,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胃口”。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并非隆昌乃至内江独有。从此前深圳的绘画疗愈课到武汉的咖啡品鉴班,近年来“夜校热”席卷全国。而隆昌则选择把“夜校”办成了一场公益性与专业性兼具的“青年运动”,“课程完全免费,只有部分课程需要学员自备学具、舞蹈鞋、服装等。”隆昌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隆昌市积极推进以人才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202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
“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源动力。”隆昌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该市将深入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集成出台系列关心支持青年发展普惠性政策,全力做好统筹调度,搭建青春建功平台,不断将青年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
夜校课堂。刘煜瑞 摄
记者手记:
尽管隆昌夜校风头正劲,但仍存在“后劲不足”之处:课程时间通常设置在周一至周四工作日晚上,进阶课程缺失被吐槽为“入门即终点”,再加上公益的属性也会导致专业师资力量缺失。
对此,当地还应该着手在课程设置以及“夜校+”模式下功夫。一方面组织更为专业的力量,可以选择通过亲民价格推出相关爱好技能的进阶班;此外课程设置还可以在直击生活趣味、满足社交需求的基础上,围绕“ai应用”“无人机操控”等未来化技能开设相关课程,从人才培育的角度来助力产业转型。
另一方面,当地还应探索“夜校+”生态,将技能学习与婚恋交友、就业创业等服务相嫁接,进一步发挥好“青年夜校”的社交属性和公益属性。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相信在多方努力下,这场始于兴趣的夜间迁徙,终将沉淀为一代人的精神印记——在不确定的世界里,青年们选择用学习与连接,书写属于自己的确定性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