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两会进行时|新旧动能齐发力,成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02-28 15:13:1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青纯

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连续16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安逸’的城市底色外,成都还在以产业书写发展新篇。”2月27日,成都市两会会场,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美奢锐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颜焰认为,把宜居优势转化为产业势能,“工业制造完全可能成为成都的又一张名片”。

中国大陆首条Micro-LED量产线成功点亮、5款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全国首个阶梯式低空空域正式投用……过去一年,成都不断涌动“向新而行”的澎湃动能。

以“立新优旧”破题,成都正统筹推进特色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抢占新赛道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目前手中待交付的订单总量达800万件,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需求旺盛。”颜焰分享公司新进展,为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正在推进“十八个月上量计划”,新增多条智能化生产线,建成后将实现硬质合金材料及其相关制品产能翻倍目标。


成都美奢锐新材料有限公司

瞄准新材料领域尖端技术,颜焰希望今年继续围绕产业链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进一步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无人配送……两会会场,前沿新词掀起思想风暴。围绕低空经济,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仁弘消防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敬白虎建议,重点发展高端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锂电池等上游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以及钛合金、铝合金等航空材料的研发生产,形成全域一体、特色鲜明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格局。

成都市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一易诚智讯联合研究院院长占梦来谈到,今年,其公司数字化应急治理产品体系将与DeepSeek大模型技术全面接入。“希望借助AI算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应急指挥调度、预案管理、决策支持等场景的智能化处理能力,以应用需求为基础,逐渐建立完善产业链。”

场内热议不断,场外也传来捷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布公告,授予53项项目为2024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成都团队获得2个奖项。这并非成都团队首次获奖,成都人工智能企业、高校近年来已获该奖项20余个。

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实现“双千突破”:核心产业规模达1079亿元、同比增长39%,相关企业1006家。

焕新老优势 激活传统产业新爆点

新兴产业“弯道超车”,传统优势产业也在巩固中提升能级。在位于成都经开区的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总装车间,AGV小车灵巧穿梭,快速配送各类物料,平均不到一分钟,就有一辆新车驶出生产线。


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总装车间

“目前生产节拍为65JPH,即每小时生产65台新车。”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总装车间主管周勇介绍,根据生产安排,公司日产量可达1500台以上。

周勇表示,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挑战,公司通过大力开展技术改造,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同时加速向电动化转型,助力品牌竞争力提升。“今年公司将推出捷达品牌全新SUV车型,目前新车型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今年正式量产上市。”周勇透露。

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成都传统产业“优旧”的故事不断上演:2024年,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多款新车型技改后实现量产,吉利35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基地项目落地,比亚迪半导体、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一期等130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园竣工投用。

“新与旧的更迭转换在于创新,科技创新是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在成都市人大代表,中密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陈虹看来,正是凭借技术创新,该企业实现了多年研发项目的产业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行业卡脖子难题。

“火箭一点火,超高温、超高压、超高速,运行条件非常苛刻,我们生产的运载火箭所用的密封产品攻克了这一难题,还可以重复利用。”提起企业的创新产品,陈虹举例说,公司还新研发了一款“钻石涂层密封环”,通过镀上一层金刚石膜,产品运行功耗大幅降低,使用寿命延长,绿色节能。

硬核产品让企业站稳国内市场,并加速拓展国际市场,“希望今年努力实现更高增长目标,尤其在国际市场保持更快增长速度。”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