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
近日,有不少小红书用户反映,该App在后台高频率获取用户位置信息。有的用户甚至达到了3天内被访问1.7万次。
用户查询手机后台显示,被访问的信息具体包含定位、照片、日程、剪贴板等。甚至,在凌晨未使用软件时,仍出现访问操作。
根据小红书客服解释,以定位信息被查询为例,主要是因为“附近”功能需要用户地址信息。
针对这种情况,成都市产业数字化促进会秘书长徐震认为,软件因功能需要请求相关权限无可厚非。如一款视频拍摄App,必然需要取得使用摄像头的权限,不然其核心功能无法实现。
但是,权限的使用需要合理。
合不合理的关键,就在于其使用得适不适度。
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控?
“简单说,就是用户需要用的时候才用,反之一律不用。”徐震说。在凌晨未使用软件时,仍出现权限高频使用的场景,可能就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针对不合理现象,主管部门一直在治理。
去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持续整治APP侵害用户权益的违规行为。
经过工信部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抽查,共发现27款应用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
去年10月,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和重庆市通信管理局联合通报了存在问题的17款App/小程序。
记者仔细梳理被通报名单,违规搜集个人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等侵犯用户隐私的类别,占到了一半以上。
比如,四川省某学习教育类App,全网下载量超30万,该应用就存在“App频繁自启动和关联启动”等侵害用户权益行为,违反《关于开展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 。
对此,省通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强化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不完成整改不上架。同时,也提醒广大用户,不要下载安装来路不明的App,谨慎授权涉及个人隐私的权限。如遇到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侵权行为,可通过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官网局长信箱留言、来电来函等方式进行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除去主管部门监管外,隐私保护方面,技术方也需进一步提升支撑力量。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如鸿蒙系统在开发App时所提供的控件,就能使开发者既能实现软件功能,又不至于过度获取用户隐私。
从用户角度看,也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对隐私信息的保护意识。如定期通过手机 “设置—隐私与安全性” 检查应用权限,将定位、存储等敏感权限设置为 “仅在使用时允许” 或 “访问时询问”。位置服务方面,苹果用户可通过 “位置服务” 功能限制后台定位,安卓用户可在 “权限管理” 中实时监控访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