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轩/文 图片由青羊区委宣传部提供
一座9000吨级的粮仓,像气球一样“站”了起来……近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中国首座9000吨级气膜粮仓在湖南完成仓体充气成型。
报道中的气膜粮仓直径24米、高33米,能装下9000吨粮食,气密性是相关要求的6倍以上。“如果说传统粮仓的储粮方式相当于给粮食穿了件普通棉衣,气膜仓就好比给粮食穿了件高档羽绒服。” 该技术研发单位负责人——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储藏院)总经理兰盛斌介绍,公司位于四川成都青羊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青羊经开区),早在两年前,气膜粮仓技术就在成都试点应用,目前已成功走向全国。
气膜粮仓模型。
对于此次引发关注的气膜粮仓技术,兰盛斌介绍,在研究中共计突破20余项关键技术,技术的研发、应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青羊经开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及辖区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大力推动、支持。
向“新”而行,追“新”而动。网红“气球”粮仓背后隐藏了成都市青羊区怎样的追新“密码”?走进位于青羊经开区航空总部产业园(北区)的成都储藏院,可以一探究竟。
招引人才
建强招才引智载体,为科技创新赋能
成都储藏院的粮食储藏陈列室里,展示了粮食储藏的历史和成都储藏院的发展沿革。“2012年,我们入驻青羊经开区航空总部产业园(北区),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粮食储藏科技研发机构。”兰盛斌说公司的气膜粮仓不仅取得了20余项关键技术的突破,还入选2022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
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气膜粮仓。
回忆研发过程,粮食气膜仓研发试点项目总指挥、成都储藏院副总经理李月感慨:“项目研发的两年中,每个环节都困难重重,但我们从未放弃。”
从图纸变成现实,离不开青羊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大力支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青羊区组织企业参加招聘会、人才补贴、认定相关荣誉称号等等,对人才的支持力度,让我们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更有干劲。”李月说。
去年,成都储藏院还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迎来两位入站博士后,实现高端人才培养上的新突破。
不止成都储藏院,近年来,青羊区积极建强招才引智载体、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协助企业人才引育,打造优质人才发展环境,为科技创新赋能。目前,在青羊辖区,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科研型企业有10家。2023年以来,为该区的硕士博士人才发放各类补贴1774万元,并构建“租售补”为一体的人才安居服务体系。
进解优促
持续改革探索,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
前不久,成都市青羊区新经济和科技局将重点业务科室迁移到成都储藏院不远处,同青羊经开区管委会“园局融合”集中办公。
“积极响应‘立园满园’行动,同步开展深入一线、走进企业的‘进解优促’工作,面对面为企业讲政策、送服务,倾听企业心声、服务企业发展。”青羊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鸟瞰青羊经开区。
“以后沟通起来就更方便了。”兰盛斌说,多年来,一直能感受到青羊区在营商环境、科技创新服务方面的速度与温度,“有好政策,青羊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的工作人员会及时告诉我,我们遇到什么问题,也会第一时间找他们解决。”
为了让更多科技创新企业留得住、发展好,更多改革也在探索中。
近日,青羊区组建包括政商事服务组团、科技创新服务组团在内的五大组团,建立“一窗受理、集成联办”机制,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如果初创企业遇到融资难题,相关部门的企业服务专班会上门服务,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鸟瞰青羊经开区。
四川可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入驻青羊区航空智能集成创新园、成都国科天迅科技有限公司在611·青羊飞行器设计创新协同中心开业……高质量的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地青羊区。
2025“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青羊区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专题赛。
青羊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改革,优化体制机制,为建设世界级航空先进制造产业集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