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自己”开始的《南行记》,串起毗邻两区市开放合作新格局|“镇”有看头——四川镇域经济样本调查

2025-04-15 17:10:2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青纯
手机访问

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文铭权 成都观察 杨柳 文/图

“爱吾的意思,就是‘爱自己’。”站在艾芜纪念馆里,讲解员何游月说。

1925年,今天的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里,一位叫汤道耕的21岁年轻人,把自己的笔名改成“汤爱吾”,离开家乡,踏上了南行旅程。两年后,他在缅甸《仰光日报》上发表文章,正式启用“艾芜”之名,成为被人们记忆的笔名。

2025年4月初,四川日报全媒体、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简称“赛迪四川”)联合组成的四川省镇域经济样本调查小组走进清流镇,在艾芜故里园、艾芜纪念馆了解中国文学史上“流浪小说”开创者的传奇人生。

演员王志文主演的电视剧《南行记》,在纪念馆循环播放着。从成都走到云南、缅甸,“流浪文豪”艾芜因为《南行记》而闻名,也和今天的年轻人产生了共鸣——“他是那个时代遵从内心声音的先行者,走出了那个时代的Citywalk!”赛迪四川研究员唐于惟脱口而出。

空中俯瞰艾芜故里园。

“艾芜是清流最浓厚的文化底色,也是清流高质量发展最坚韧的底气所在”,清流镇党委书记李建说,“但是,今天知道艾芜的人正在变少,我们在想办法让艾芜被更多人了解。”

近年来,清流镇在每年6月20日艾芜诞生日时,举行艾芜文化研讨会。 省文联主席陈智林、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省作协副主席蒋蓝、作家牛放等知名人士齐聚此地,深入发掘艾芜文化的当代价值。

艾芜故居

艾芜的学生、作家、美术理论家马安信5年前在翠云村创立了南行诗书画院,每年有几个月在这里创作、生活,“这里空气好,生态本底好,十分宜居,也有利于创作。”

“今后,我们考虑设一个《南行记》说书人,专门给区内外来访者讲述艾芜南行的故事。”李建说。在他看来,艾芜从事写作近70年、著作超过500万字,他所倡导的“早起、务农、疏医、远巫”四宝家风,是留给清流的文化源泉,“要用好”。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汤继强是艾芜的远房侄子。 2023年6月20日,艾芜诞辰119周年之际,由汤继强策划、发起,联动艾芜生活过的新都区清流镇、彭州市濛阳街道,共同设立“清濛文旅走廊”,策划清流与濛阳一体化发展,探索毗邻区开放合作模式。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用两年时间完成了相对成熟的片区规划,并将跨区域合作范围扩大到了相邻的彭州市致和街道、九尺镇,探索建设毗邻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

“片区联动要破好题有难度,两区市四镇街要达成资源共享,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在寻找最优路径。”李建是一位博士,上任6个多月来,首先争取到一笔农业产业融合政府专项债,接下来将继续争取更多产业发展支持,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也依托优势资源推动“1+1>2”的融合集群发展。

“艾芜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具有跨时代、跨区域、跨领域的价值。而文化对经济发展有浸润式影响,来得长久、彻底,有很强的韧劲,久久为攻,必有所成。”李建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艾芜文化的内涵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和重视,也将为“清濛致九毗邻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带来助力和持久影响。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