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工作室节创经济效益1.5亿元 揭秘鲜奶“抢鲜”背后的创新力量

2025-04-16 14:58: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诗侠
手机访问


四川在线记者 李丹 蒋京洲 肖雨杨/文图/视频

“通过研究牛奶中的活菌数,确保牛奶的卫生和质量,防止潜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4月14日上午,新希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研究院李启明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研究人员陈翠翠,通过实验皿切片,认真观察、计算活菌数量。这个看似枯燥的工作,正是该公司乳品基础科研的常规工作。

当天,由四川省总工会主办、四川日报社承办的“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产业跃升中的工人力量”四川省总工会主题采访活动南线采访团第一站,走进这家乳品公司科技研究院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工作人员在研究牛奶中的活菌数。

“我们目前拥有一个市级、一个产业级、一个区级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分别是夏忠悦、李启明、段雪梅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新希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研究院院长、李启明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李启明介绍,他的工作室主要是以传帮带的形式带领核心骨干及30余名研发工作者在技术创新等领域深入钻研,完成多项技术创新及攻关项目。

据介绍,目前工作室构建了西南地区特质菌种库、菌株性能评价技术平台和乳酸菌生产转化平台,现菌种库保藏菌株2000余株,产业转化10余株,初步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到发酵乳制品规模化的生产转化。依托创新工作室的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输出,还孵化了一家生物科技创新平台——成都分子力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产学研用”的发展模式。


工作人员在实验中。

“做鲜奶讲究黄金24小时,大家所看到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正是我们‘抢鲜’的重要支撑。”李启明表示,通过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研究,推出了更多的创新产品,在采取更低杀菌温度的同时,更好保持了鲜奶的营养价值和新鲜。

近年来,新希望乳业积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依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匠心力量。截至目前,新希望乳业科技研究院3个工作室年均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累计研发创新成果72项,实现创新成果转化42项,发表期刊论文18篇,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27项,节创经济效益1.5亿元。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