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蒋君芳 雷倢 吴亚飞
去年经济总量占全省36.3%、税收占38.2%、进出口总额占80.2%……这组数据,显示出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城市的首位度。
成都是我国超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肩负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责任——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进一步提出:支持成都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做优功能品质,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
而在更早前召开的省委专题会议也提出,希望成都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重任挑大梁,以高质量发展成效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
从四川的“首位城市”,到“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成都如何更进一步?
6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刚刚印发的《意见》出台背景、内涵,逐一进行解读。
发布会现场
从三个关键词看考量
“四川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成都是主支撑;四川促进五区共兴,成都是主引擎;四川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都是主阵地。”
发布会上,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李文星说,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带动全省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努力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这是省上出台《意见》的具体考量。”
总经济体量超过2.35万亿元、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的成都,是我国超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肩负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责任。去年9月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对照“三中心一基地”目标,成都有更进一步的实力。李文星举例说,“成都集聚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高带动力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是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有条件有基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展现更大作为。”
也有差距。尽管成都总量指标普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位居全国前十之列,但对标国家赋予成都的核心功能定位,对标沿海先发城市,成都在部分领域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成都GDP总量居全国第7位,但人均GDP仅为11.0万元、在我国GDP十强城市中处于末端位置。此外,成都规上工业营收规模尚未进入全国前10位,与其经济总量全国第7的地位不相匹配。
成都的发展不只关乎成都。“从全省发展大局看,成都稳则全省稳,成都兴则四川兴。”李文星说,支持成都全面增强经济增长动能,更大范围更高水平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就是要进一步把支撑全省发展的长板锻长,引领带动其他市(州)协同发展,携手共同迈向现代化。
同时,李文星认为,成都作为超大城市,在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也还存在不少短板难题,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防止“大城市病”,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新路子,是迫切需要探索的一个大课题。
《意见》正是奔着这些目标和问题而去。“按照‘三中心一基地’功能定位和建设美丽宜居幸福城市布局,《意见》提出了15条政策措施。”李文星说。
对照“三中心一基地”目标精准施策
“‘三中心一基地’目标中,‘西部经济中心’是核心支撑。”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说,为支持成都建成资源配置能力更强、整体经济效率更高的西部经济中心,将在金融创新、营商环境优化、人才吸引集聚等方面推出一批务实改革举措,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影响消费提振、项目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症结,提升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再看“西部科技中心”。尽管成都是全省科技资源的富集地,但仍存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不足等突出问题。一组数据显示:在蓉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仅为上海的1/10左右、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仅为37.2%。
“我们将支持成都常态化与‘双一流’高校、重点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共建以应用和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揭榜挂帅’,助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外溢转化’。”省科技厅副厅长陈学华说。记者注意到,今年来,我省已开展多次双向揭榜挂帅活动。这一活动主要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开展先行先试,极大推动了成都本地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今年来,成都在“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建设上,同样表现活跃。不仅召开了全市对外开放发展大会,还举办了2025成都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大会、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等系列“国际范儿”十足的活动。
开放,同样是加快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意见》明确,将助力加速成都对外开放步伐。“发挥成都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和开放环境优势,我们将从支持成都打造特色单品集散中心、支持成都实施‘蓉品出海’行动、支持成都加快贸产融合发展3个方面赋能支持成都稳外贸、扩开放、促发展。”省商务厅副厅长乔方透露,将支持成都开展冰鲜水产品进口“白名单”制度试点,打造三文鱼、榴莲、鱼子酱等特色单品全国集散基地。
贡献了全省近三成的工业增加值的成都,是全省制造业发展的“领头雁”,但也面临着“成长烦恼”。比如,作为成都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王牌”,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已突破万亿元,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始终面临着“代工多研发少”的难题。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袁冰提到,将支持成都尽快完成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高端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5家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任务。支持成都加快构建“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建圈强链”为重要抓手,推动集成电路、智能汽车等12条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拓展产业新领域、壮大产业新优势。
拓展辐射周边带动全域的“外功”
成都是四川促进五区共兴的主引擎。记者注意到,《意见》15条举措中的其中一条,精准聚焦在成都如何“提升辐射周边带动全域能力”上,要求成都发挥经济大市挑大梁作用,强化成渝双核联动,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带动五区共兴发展。
代永波把这种能力总结为“成都的外功”。他表示,拓展“外功”,省上将支持在成都和其他市州之间,探索“总部+基地”“设计+转化”“生产基地+应用场景”等区域利益分享模式,更好实现互利共赢发展。“近年来,四川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成都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对算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雅安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发展绿色算力得天独厚。两市强化产业联动,各展所长、各取所需,设立大数据产业园,走出了应用在成都、存储在雅安的协同发展路子。”
近年来,成都与兄弟市(州)之间的合作,已有不少探索和成果。不久前召开的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上,无论是主活动还是配套子活动,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多次“联合亮相”,共同发布首个成都都市圈投资指南,面向与会国际国内嘉宾,整体分享成都都市圈的投资环境与合作机遇。
成都市投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都市圈在产业联合招引上已有不少成果,比如,金什合作园区引入中航智一无人机总体研发生产项目,总部研发基地设在成都市金牛区,生产基地落户德阳什邡市,“成都已向圈内市州推送新材料生态环保、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产业领域的项目信息34条,其中已有项目进入承接流程,正加快落地。”
发布会上,成都市副市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锋君表示,成都将主动开放规划对接、市场端口共享,通过共建合作园区、科创平台、教育医疗社保联合体等方式,谋划实施更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科创协作协同、民生服务互认互办的项目事项,推动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运营同体、竞争优势同构,联动其他经济区发展,实现“全省一盘棋、市(州)齐发展”的良好格局,让成都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省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