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残障人士融入社会,有你我他的一份支持。”这是李敏在朋友圈里分享《苔花公约》公益短片时,写下的一句留言。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她真诚希望全社会多多关心关爱残障人士。
李敏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目前是宜宾市屏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处副主任。自2017年大学毕业后,李敏一直扎根在屏山县,服务特殊教育,为当地的残疾儿童和家庭带去希望,获评了屏山县三八红旗手、屏山县道德模范、屏山县优秀志愿者等荣誉,并于去年获得教育部公布的2023—2024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李敏。
回报社会
李敏出生在宜宾市兴文县一个农村家庭,高考后填报定向师范生,进入到了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
其实,一开始,她并不了解特殊教育。“上大学后,是老师们一点一点告诉我们什么是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带着我们去实践,去感受特教老师的重要性。”正是大学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李敏明白了特殊教育的价值,并且坚定了选择这条道路的决心。2017年,李敏大学一毕业,就到屏山县特殊教育学校任教。
但是,当时的李敏还是低估了特教一线的挑战。
屏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建于2014年,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李敏初来乍到时,这所学校包括校长在内仅8名教职员工,专业教学几乎“零基础”。
科班出身的李敏一到校,便受到培养和历练。当时,全校总共两个班,她就当起了一个班的“班妈妈”,“我带的是一个混合班,全班共计15名学生,既有听力障碍的,也有智力障碍或者语言障碍的。因为孩子们此前没有经过专业教学,所以几乎无法沟通,最初上课简直是‘鸡飞狗跳’。”当时,李敏年仅24岁,有理论知识、缺实践经验,面对这样复杂的状况,她一度很崩溃。
对于这些学生,李敏只能从最基础的穿衣、上厕所、上课坐姿开始教起,听说读写字句、列式计算更是一遍又一遍地示范。一旦听到有学生生病时,李敏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探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李敏带的班共有13名学生参加中考,其中12人考上宜宾市特殊教育学校。
回望来时路,李敏十分感慨,“当年,家境贫寒的我在国家的支持下完成了大学学业,如今服务特殊教育就是我回报社会的选择。”
李敏到重度残疾学生家中送教。
微光成炬
然而,教育非一人之力可为,需要众人携手并肩。因此,李敏在不断精进自身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在学校组建了康复训练小组,帮助全校老师一起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很快,她的专业能力得到大家的认可,不仅在学生和家长中收获了良好口碑,还吸引到不少其他学校的老师慕名前来观摩,甚至医院的医护人员也组队到校交流。
几年前,一位其他班级“唐宝宝”(唐氏综合症患者)的家长专程找到李敏,希望她能为孩子做康复训练。李敏介绍,“当时孩子8岁,之前家长已经带着他去过很多医疗机构,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接手这个学生后,李敏从张嘴、呼吸、发音等一点一点教导,终于在大概一年后,孩子学会了叫“妈妈”。“当他第一次喊出‘妈妈’的时候,他妈妈当场就哭了!”李敏说。
在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能给一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力量。这件事让李敏十分触动,也更加坚定了她给孩子们做康复训练的决心。
在李敏的积极影响下,屏山县特殊教育学校与屏山县人民医院康复科积极开展合作,共探“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目前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孩子们上午在学校学习,下午到医院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李敏说。
不仅如此,当重度的残疾学生躺在床上不能获取知识时,李敏会和同事结队送教上门;当母校乐山师范学院老师苦于没有适用的教材帮助大学生理解特殊教育教学技能知识时,李敏和老师们耗时2年,为学弟学妹们编著了《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学设计》参考教材;当公安机关、法院遇上聋哑案件,李敏也会义不容辞前往协助。
谈及未来,李敏表示无悔当初的选择,将继续致力于特教事业,同时也鼓励更多大学生们到基层来,“基层可能确实比较艰苦,但也是大家实现理想和志向的好地方。”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