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搬进新房子 致富有路子——四川广元朝天区易地扶贫搬迁记事

2018-08-10 10:26:23来源:人民日报编辑:覃贻花

广元市朝天区易地搬迁后的村民新居。资料图片

“如果不是有统一的施工单位建房,我们哪里修得起房子。”近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蒲家乡罗圈岩村三组的贫困户何青住上了新房——村上组织搬迁农户成立业主委员会,通过比选施工单位建房,让农户如期住进了新房。

朝天区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区。这里山地占91%以上,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达75%。2014年底,全区贫困发生率高达13.45%。2016年以来,朝天区实施“菜单式”易地扶贫搬迁,共计划3年搬迁2676户。群众搬进新房子,脱贫过上好日子。

实行四种安置补助方式

“住上新房子,交通水电都便利,这是我们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大好事。”两河口乡地处高寒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大沟村四组的罗贤贵、罗贤双兄弟说起扶贫政策,眉眼间全是喜气,政府免费在村主干道边为他们修建了4间砖混新房。

近年来,朝天区结合搬迁户自身情况和意愿,按照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采取分散自建、规模集中、城镇购房、政府兜底等4种安置补助方式,供搬迁农户选择。

和大沟村相比,蒲家乡罗圈岩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不仅各种基础设施齐备,还有集益农社、“互联网+”综合信息平台、便民服务代办站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由于周边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贫困户在自家门口就可创业和务工。

罗圈岩村二组贫困户张健明分到崭新小洋楼,家里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楼前的自留小菜园里,绿油油的香葱、嫩生生的小白菜生机盎然,“扶贫好政策,让我过上了舒心的日子。”

分类施策开展住房建设

“真要感谢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我们这些大山里的人也能像城镇居民一样生活。”搬迁户黄万兴感叹。去年,他还是宣河乡红渠村六组的村民,每次进城看病,都得赶山路,仅路上的时间就要六七个小时。一年后,老黄搬进了朝天区锦绣家园小区,出门走5分钟就是医院。

朝天区在分散自建安置方面,劳动力充足的农户自建;劳动力缺乏的帮建,组织帮扶干部协助建房;而没有劳动力或外出务工的,经搬迁户同意,由村委会聘请施工队实行代建。

集中安置则实行统规统建,如青林乡场镇、蒲家乡罗圈岩村等15个安置点,由搬迁户选举业主委员会自主招标比选、自主监管,搬迁群众交付自筹资金后就可入住;对有劳动力、资金不足的实行统规联建,如两河口乡永平村、麻柳乡石牌村等7个安置点,由搬迁户按照统一规划,联户建房,降低建房成本;对喜欢独门独院的实行统规自建,如宣河乡红梁村、临溪乡桃树村等6个安置点,搬迁户按照统一规划,在指定的地方自主建房。

根据群众意愿和产业发展情况,区里为群众搭建城区和中心集镇两个购房平台。在鑫地源、明月水岸、羊木水香等10个楼盘,精心挑选2—6人户型房源600余套,组织群众现场看房、选房。

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发展

“搬迁是手段,致富是目的。”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让贫困户搬得出来,还要让贫困户搬迁后能致富、会增收。为此,朝天区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现代服务、乡村旅游“三大产业”,为贫困户量身制定了产业发展“菜单”。

近年来,朝天区支持搬迁贫困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鼓励贫困户成立或加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并依托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环线和新村产业示范园,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植、高效养殖、休闲农业等,带动1000余户贫困群众连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12万亩,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全区1200余名搬迁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推广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大力促进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搬迁贫困户建立利益兜底、收入分成、入股分红、二次返利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