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作坊到“大车间” 这本文化扶贫经念“活”了

2020-12-01 06:56:3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十月十七日,德格县麦宿民族手工艺扶贫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制作手工艺品。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树摄

一县一策

“这个项链太精美了,一定要买下来。”10月17日上午,甘孜州德格县巴宫街德格印经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扶贫大礼包”展销会,来自当地的农特产品及民族手工艺品,线上线下集体亮相。

近年来,德格县通过政策扶持,采取“五个加”模式,在麦宿建起19处民族手工艺扶贫车间,让农牧民成为手工艺人,从而摆脱贫困。从民间小作坊向扶贫“大车间”转化,德格县持续书写独特文化扶贫经。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莹佩 游飞 张红霞

转变:贫困牧民变身手工艺人

距德格印经院100多公里的普马乡绒达村,是麦宿片区铜铸手工艺世家钦乐工坊所在地。灯光聚焦下,手工艺者布姆仔细錾凿,有节奏的敲打声中,印经院的轮廓逐渐在项链吊坠上成型……

隔壁房间,40岁的扎西措也忙着打磨手中的铜铸部件。工坊“90后”女主人达瓦卓玛介绍,德格麦宿铜铸造技术历史悠久、工序繁多,“一件传统的利玛铜铸工艺品,需要敲击52万来次才能完成。”

扎西措家住真通村,带着两个女儿的她,腿脚不太利索,过去靠低保生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1年,扎西措来到钦乐工坊学习手工艺制作。从简单的树脂系列到彩绘,再到复杂的铜铸,随着手艺不断精进,她的收入从最初的50元一天实现翻番。“去年仅工资收入就有3万元,今年还会更高。”

在钦乐工坊,像布姆和扎西措这样的手工艺人共53人,按工种、技术娴熟程度每天获得80-300元不等的工资。“麦宿片区工作委员会下辖5个乡镇的农牧民,靠做手工产品脱了贫。”德格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泽翁罗布说。

目前,该工坊院子里,一座500平方米的崭新木质楼房正进行内部装修。二楼有7间民宿,楼下则是铜铸州级非遗传承人尼玛的扶贫车间。“预计明年5月开业。”达瓦卓玛说,可提供50-100个就业岗位。

转化:手工作坊变身生产车间

在麦宿片区,像钦乐工坊这样的扶贫车间已有19个。“我们这里虽然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厚,但曾是全县最穷、最封闭的地方。”德格县藏艺通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降拥彭措说。

2019年,德格县利用广东援建资金1400万元,以“党建引领+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家庭作坊”模式,在麦宿实施19处特色民族手工艺扶持项目,涉及唐卡绘画、木雕、泥塑、彩绘、陶器、编制、铜铸等。

或改善原有生产条件,或打捆建成集制作、展览、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民族手工艺产业园区,或政策支持提档升级……原来家庭式的若干小作坊,逐步转化为园区化、规模化生产的扶贫生产“大车间”。“原来的工坊面积有限,我只教了7个徒弟,现在车间宽敞、条件更好,可以多收徒弟了。”站在新建的112平方米扶贫车间内,羊毛绒编织非遗传承人占珠说。

目前,麦宿有2000余名手工艺人,基本实现村村有工坊、家家有艺人,每年带来收入1000余万元。

以文化作带动,富一方群众。今年4月,德格县再投入2000万元,在麦宿修建民族手工艺展销和培训中心,面积近5000平方米,集手工艺品展销、传统民族手工艺技能培训、住宿等为一体,逐步形成“远看是绿水青山,中看是产业园区,近看是美丽村落”的麦宿片区产业格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