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驻雷波县磨石村第一书记 发动朋友圈四处为扶贫“化缘”

2018-07-08 06:50:14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陈乐

磨石村盖房之前,王寿梗为地基划线。

王寿梗为村民送棉被。

王寿梗走访贫困户,入户调查收入情况。

到中央纪委信访室工作前,王寿梗是一个兵。1999年考上位于重庆的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毕业后继续服役,兵龄15年。

2011年,已是副营职干部的王寿梗参加军转干部招考,成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

“每个月处理几千份上访信是正常的。”回忆在中纪委信访室的工作,王寿梗告诉记者:工作虽难,但耐心听完,总有解决的法子。

2015年,中央机关选拔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王寿梗报了名;2016年7月,经过层层选拔的他赴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磨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牛建平摄影报道

产业“造血”

机关大院走出的“种植能手”

驻村两年,王寿梗带领村民种了476亩地:紫山药26亩、猕猴桃25亩、山桐子425亩。

两年前,磨石村的人除了知道猕猴桃,很少有人听说过紫山药,更没人听过山桐子树苗。

靠政府补助脱不了贫,种点什么卖出去换成钱才是硬道理。跟村干部商量后,刚到磨石村的王寿梗拍了板:先种10亩紫山药。

他不懂彝语,跟村民交流还得带个村干部当“翻译”。初到任的第一书记“连手带脚”比划着,说服村民种一种从没听过的东西,说是能挣钱,村民们很困惑。

靠着一腔热血,王寿梗说服了10户人家,一家拿出了一亩地。

试种新品种,当年能挣钱

“品种是我从南充引进的,5块钱1斤,1亩能挣1万块钱。”王寿梗回忆,他算过账,紫山药生长周期4个月,当年种当年收,保证村民能挣到钱。

找来挖掘机平好了地,新问题又来了:村民不会种。

索性,王寿梗请来四川农大的教授,手把手教村民种下了10亩紫山药。

2017年底,顺利收获。

2018年,看到效益的村民自发加入进来,种植面积达到了26亩。

收获将至,中国旅游集团领导到磨石村看了紫山药,很感兴趣。“说卖到别处运费很贵,不如卖给我们吧,我们给集团下面的饭店。”

紫山药成了,还能种点啥?

2017年4月,王寿梗在帕哈乡政府食堂吃饭,听到别人说西昌有一家金洞子猕猴桃基地,那儿的猕猴桃一斤能卖50多元。

动了心思的王寿梗,转天就直奔西昌金洞子猕猴桃基地。“那家基地愿意支持。我就回县上找了县农办。”

最终,雷波县农办支持了100万元,作为磨石村猕猴桃产业发展基金。

实际上,猕猴桃在凉山并不稀奇,冕宁、越西、雷波等地都有大量野生猕猴桃。但这些野生的猕猴桃个头仅比鹌鹑蛋大一点,且味道有些酸涩,不受市场欢迎。

为了能把种下的猕猴桃卖出去,王寿梗决定,要种就种好的。

“品种有了,种下去管不好,七八年就生病了。所以成本不能省。”王寿梗证实:目前有25亩,施了10万块钱有机肥。

种猕猴桃3年才能见效益,对于未来,王寿梗并不担心,“2018年初,我们下大力气预防病虫害,保证了水果品质。已经把猕猴桃的各种病虫害风险降到最低。雷波县土壤本身含有的硒元素,也会让水果身价倍增,3年后亩产值可达5万元。”

猕猴桃种植总共覆盖了172户人家,王寿梗采用公司化管理:“目前我们已经股权化,7月份会把股权证给老百姓发下去,贫困户会占绝大多数股份。未来,猕猴桃基地将给村上创造利润50万元。”

荒山上种下了山桐子树苗

在引进猕猴桃的过程中,王寿梗悄悄盯上了山桐子树。

“我是从当初合作种猕猴桃的公司了解到山桐子树苗的,引进山桐子,在雷波县是首次。”王寿梗介绍,山桐子也被称为“树上油库”,不仅可以当食用油,也可以作为航空用油。

2018年,王寿梗带领磨石村92户村民,在荒山上种下了425亩山桐子树苗。

“4年后亩产值可达3600元。”军人出身的王寿梗快人快语:“雷波县委书记说,今年要把山桐子在全县推广一万亩。”

“山桐子一亩能打3000斤,商家1.2元一斤收,每亩能收3600块钱。”王寿梗透露,商家从农户那里每收一斤,会返给村集体0.4元。“在不影响村民收入的前提下,村集体也有了一些资金,去改善村里的环境。”

“今年我还考虑指导村民种金银花,但估计时间来不及了。”两年驻村工作即将结束,王寿梗还有很多愿望没实现:“根据川农大专家的指导意见,我正在落实猕猴桃树下种植白芨、山桐子树下种植芍药的“林下产业”。

“我还想扶持大户,在树底下养鸡、养猪,把他们山野里养的生态家畜家禽卖到北京去。”王寿梗说。

回忆起离开北京到磨石村的那段日子,王寿梗很愧疚。

“挑了个妻子高兴的时候,才敢给她说要去四川驻村。”王寿梗回忆,当时妻子听完就哭了。

“我理解她,我俩都是军人出身,她现在还是一名团职干部。”王寿梗若有所思:结婚多年,我们常年聚少离多。

“儿子9岁,读4年级,拉着袖子问,‘妈妈妈妈,你怎么了?’”

“我说妈妈不舒服。哄孩子睡了,才开始安慰妻子。”

“必须说服她,一是领导觉得我可以,还有就是,我也想去。”

从接到通知到离开北京,只有一周。2016年7月,用尽半生力气走出大山的王寿梗,又回到了大山。

土坯房、泥山路,垃圾遍地。这是王寿梗当时看到的雷波县磨石村,“我的老家山东德州,上世纪80年代就是这样。”

改变观念

“不是换了新衣服就脱贫了”

走出去看看他带着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

王寿梗回忆:当时感觉出乎意料,以为村里只有个别贫困户,没想到有几十户贫困户,“大多数村民的状态是一样的。”

186户人家,810人,磨石村160多个学生,高中生只有2个,大学生只有1个。

怎么办?短期改变不了,只好找机会带他们出去看看。这个想法,在王寿梗心头埋了一年。

2017年,四川省直机关工委主办“走出大山看世界”活动,王寿梗终于有了机会,先后把磨石村的10名孩子带到了成都。

“他们从没出过县城,从没坐过大巴车。我知道这改变不了什么,就是想带他们出来看看。”王寿梗告诉记者,除了帮助磨石村脱贫,他最想做的,就是把精力投到孩子身上。

活动现场,王寿梗对孩子们讲了一段话:“我也像你们一样,从农村走出来。当时我的梦想,就是像城里孩子一样,穿着干净衣服,骑自行车上班。后来我长大了,成为了国家公务员。我特别想跟你们说,起点的高与低,不代表我们明天的成绩,关键是,只要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要咬紧牙关,做到最好。”

王寿梗带着孩子们参观了成都知名高校、科研企业等10多家单位,“我不多讲,这些画面会印刻在他们脑海里,就够了。”

观念上脱贫

村民看上电影,微医进大山

到成都的孩子见了世面,没机会出去的人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如何才能普及?王寿梗决定,每周为村民放一场公益电影。

“放电影是我小时候在村里的记忆。”王寿梗说,那是他脑海里乡村最和谐的景象,他想带给磨石村。

王寿梗坦言:放电影还有两个目的,一是让邻里之间有机会坐到一起,唠唠家常;二是让他们从电影里多接受一点新观念,“不是换了新衣服就脱贫了,观念上的脱贫,恐怕要10年。”

了解到雷波县具有行医资格的医生连20人都不到,2017年4月,在王寿梗和村委会多方努力下,微医集团四川分公司在磨石村建了远程接诊点。“村民可通过微医互联网实现网上诊断、远程超声。”

即将要离村

对村民的牵挂还有很多很多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过得好点,王寿梗发动自己的朋友圈,多方奔走,“四处化缘”。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北京市华博创科公司负责人段联在帕哈乡选拔了2名贫困初中毕业生到北京,提供5年免费电脑培训;北京掌众集团负责人张敬华给磨石村捐赠10万元现金……

为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王寿梗组织村两委和村民,依法选举产生了磨石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培养了2名村后备干部,发展了2名党员。

“我们联系了中粮集团,想给村里的人找个务工渠道,让他们到深圳、佛山打工,但他们很多人只会说彝语,也就没招起来。”王寿梗告诉记者,2007年之前,磨石村是没有路的,2007年才通了路。“道路通了,但更希望语言障碍这条路尽快打通”。

即将离开磨石村,王寿梗的牵挂还有很多。

“农村的垃圾处理非常落后,烧柴火的习惯要尽快改变。”

“上学能不能别让孩子们走那么远,看着心疼。”

……

“好在我们村的支书、会计、村长都是80后,正是干事创业的阶段。”对于未来,王寿梗信心满满:“我相信他们。”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