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盐重镇·绿色硅谷(1) 盐与光的千年交接

2023-12-25 17:57:4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曾小清

四川在线乐山讯  (高懿)  12月20日,余仲林老人又来到乐山市五通桥区图书馆。不久前,他向正在筹备中的五通桥盐文化博物馆捐赠了一批盐业文史资料,就存放在这里。他1975年进入五通桥盐厂,10年前退休。望望茫溪河对岸的青龙山,40年前他就在山下的盐厂车间工作。山的后方,是中国绿色硅谷的核心区——五通桥经济开发区。

即将过去的2023年,五通桥区图书馆负责人乐军晏很忙碌。两河口历史文化街区正在打造,博物馆正在施工,很多收藏展陈的事情要提前安排。今年,五通桥区出台《文化创新重点任务三年行动方案》,着力培育“硅谷文化”品牌,擦亮“龙舟之乡”品牌,提升“书画之乡”品牌,打造“桥乡桥味”美食文化品牌……

在余仲林和乐军晏看来,这些品牌都源于千年盐业。

(今日五通桥)

美丽小西湖因盐成邑

现存关于五通桥盐业的记载,最早的是《华阳国志》,“有名滩,一曰雷垣,二曰盐溉,李冰所平也。有柑橘官社,汉有盐井。”明末清初顾炎武进一步考证认为,“南安县有盐溉滩,李冰所平也。在汉有盐井,按今嘉州红岩,即其故处矣。”嘉州红岩,就是今天五通桥区牛华镇的红岩子。

虽然五通桥的盐业生产,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持续到唐宋,然而真正进入产业化,还是在北宋“卓筒井”出现以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永通厂”开始出现“井架林立、盐灶生烟”,进行规模化取卤熬盐。

本土文史研究者王中其考证,五通桥的得名也与盐业相关。在明末清初,位于茫溪河中上游的“永通厂”盐井渐渐枯竭,盐场开始向下游区域迁徙,并把新井的区域取名为“五通厂”。乾隆年间,五通厂的盐商们在两河口捐资修建一座三孔石拱桥,该桥后来被命名为“五通桥”。

(1914年的牛华溪盐场 色伽兰 摄)

(近代盐场牛车汲卤)

清代嘉庆年间的犍为县令程尚濂写过一首《五通桥观煎盐》诗:“井眼旧在桥之西,新眼乃达牛华溪。”这首诗不仅出现了“五通桥”地名,还写出了五通桥地区盐业的“双CPU”,分别以现在的五通桥城和牛华镇为两核,这也是后来所说“犍乐两场”的布局雏形。

同一时期的盐场大使刘应蕃也曾写诗提到牛华盐场的盛况:“人家半籍盐为市,风俗全凭井代耕。”

至19世纪清道光年间,以五通桥为核心区域的犍(为)乐(山)盐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盐船汇聚到茫溪河、涌斯江交汇的小西湖,再入岷江扬帆下川江,远销云贵,号称“川省第一场”。

两次“川盐济楚”成就国盐重镇

19世纪中叶清朝咸丰年间,受太平天国战事影响,江淮食盐进入湖北、湖南受阻,清廷下令“川盐济楚”,五通桥盐业迎来第一波高潮。宝庆街、花盐街成为盐巴的重要转运站,茫溪河的码头串珠成链,涌斯江上盐船煤船百舸争流,八方商贾出没于小西湖畔的盐仓会馆茶楼酒肆。

(上世纪的盐船)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沿海盐场相继沦陷。四川盐业奉命增产济销湖北、湖南、陕西等省,“川盐济楚”再次带来五通桥盐业兴盛。1938年,国民政府盐务最高管理机构——盐务总局内迁至五通桥,国盐重镇实至名归。

乐军宴认为,这是五通桥盐业的第二波高潮。不止于此,抗战工业基地的历史使命,同时开启了五通桥以盐化工为代表的现代工业。

(抗战时期的永利川厂)

永利川厂,前身是永利塘沽碱厂,1917年由范旭东先生在天津创办。1937年天津沦陷后,工厂艰难辗转来到大西南。因为五通桥的盐业基础,选择了在这里建设化工基地。抗战时期,永利人坚持生产,支持全国抗战,科学家侯德榜在这里完成了有名的“侯氏制碱法”。永利川旧址,如今已经成为国家工业遗产。

1939年,永利川厂附近一个古老的码头热闹起来,一部200千瓦的蒸汽发电机运达这里,并于当年7月1日投运发电。从此,乐山地区有了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发电厂,它的名字叫做“岷江电厂”。岷江电厂的第一个供电用户,就是永利川厂。电能开始改变盐场的动力来源,奠定了五通桥现代工业的基石。

在日寇的疯狂肆虐下,历经千辛万苦内迁至乐山的厂矿、学校就有好几十家。其中,除了永利川厂和岷江电厂,还有川康毛纺厂、美亚丝绸厂、亚西机械厂等落户五通桥。他们一起见证了那一段悲壮岁月。

晶硅光伏接力 引领全球新能源未来

五通桥的盐业故事还在续写新的篇章。

1966年8月的一天,夕阳照耀下的岷江波光涟漪,一艘船舶从下游来到五通桥,停泊在磨子场。这是水电部2号船舶电站,装机容量4000千瓦,在五通桥这一停就是4年。而在上游的老龙坝,永利川和岷江电厂的遗址上,东风电机厂正在拔地而起,三线建设如火如荼。

(曾经停泊在五通桥发电的2号船舶电站)

也就是在1965年,三线建设刚刚拉开帷幕的时候,原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338室和沈阳冶炼厂高纯金属车间搬迁到乐山,组建了国内最早的多晶硅研究机构——峨嵋半导体材料研究所(厂)。中国第一块多晶硅产品就诞生在这里。

与此同时,五通桥的传统制盐,也提升到现代化的真空制盐。余仲林回忆,1966年,五通桥盐厂在青龙嘴筹建了四川第一座真空制盐生产线。随着盐矿开采的现代化,盐化工产品线不断丰富。1988年,四川峨眉山盐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五通桥成立,川盐化作为中国盐化工业巨子名噪一时。2002年,以和邦集团20万吨联碱项目为标志,盐磷化工起步。

(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五通桥经济开发区)

在配套中延伸,在延伸中循环,产业链不断更新。到本世纪,五通桥以卤水为基础资源起家的盐化工,孕育出多晶硅为主的新能源方向、草甘膦为主的农药化工方向、稀土萃取应用加工方向。晶硅光伏、绿色化工、稀土新材料三大产业方兴未艾。

在三线建设时期开始布局的乐山晶硅科研生产基地,盐磷化工产业提供的配套便利,使五通桥在光伏新能源产业历史机遇来临时当仁不让。2007年,永祥公司三氯氢硅生产线在五通桥建成投产,首期1000吨多晶硅项目正式启动……如今,全球晶硅光伏头部企业有7家通过投资或参股的方式落户五通桥,一条“硅料—切片—电池片—组件”的晶硅光伏全产业链影响着新能源未来。

(2023年8月,“硅谷之夜”音乐美食节 吴建强 摄)

2020年7月,四川省委明确乐山“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为重点的‘中国绿色硅谷’”。作为绿色硅谷的核心承载区,五通桥锚定乐山市“打造全球晶硅光伏产业投资首选地,力争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努力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奋斗目标,变产业“发祥地”为创新“策源地”。

从李冰在五通桥红岩子“平盐溉”,到中国绿色硅谷的蓝图逐渐成为现实,盐与光的故事,已逾千年。  (图片由五通桥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