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朱云华的竹“虫”人生

2018-08-03 11:46: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金婵娟杨涛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杨涛)一株竹子倒地,结束了一段生命历程;一名出色的竹雕艺人,往往成为竹子灵魂的“摆渡者”,让竹子在涅槃中重生,以韵味隽永的惊艳形象传承世间。泸州竹林遍布,竹雕艺人却寥寥无几,朱云华跻身其中。

  清晨,阳光穿过瓦楞,照射在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的百年老宅——陶家大院的小天井内。“我不是什么大师,就是一只竹‘虫’,依竹而生,靠竹而存。” 朱云华说。 8月1日,朱云华在天井中慢慢地磨着刻刀,犹如信步厢亭的诗人。15岁学艺,30年沉淀,朱云华游刃翠竹间,“蚕食”竹节上多余的竹黄竹屑,然后将一件件独具匠心的佳作留存世间。

  学艺 与竹结缘30年

  1984年,初中毕业的朱云华未考上高中,拜宜宾民间竹雕工艺大师廖修全为师,开始学习竹雕。“他不仅是我师傅,也是我姐夫。”有了这层亲戚关系,朱云华得以结缘于竹。

  据介绍,解放初期,川南很多竹雕工匠都进入工厂当厂长做师父,传授技艺。“我师父的竹雕技法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刻狮头筷子,在筷头不足一厘米的顶端,能雕刻出千姿百态的狮子,而且还要保证狮嘴里的绣球是活动的。”朱云华目睹了师父的精湛技艺,更加坚定了学艺的决心。

  一件竹雕制品,从选材、绘图、敲坯到制作成品,先后要经历二十余道工序。“学得最恼火的还是最初学图样和后期学镂空。”朱云华初中毕业没有美术基础,绘制图样只能靠一次次临摹图案,熟悉线条,而学镂空时,竹质纤维硬,必须心态平和。从一刀刀技法起步,一道道工序开始,朱云华从桃核、筷头雕刻开始,也不知道刻坏了多少桃核竹筷,更说不清手上留下了多少伤痕。“当第一个完整的笔筒刻完时,还是很激动的。”朱云华说,竹子比一般的木头硬度要大,并且有竹纤维,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竹雕是灵巧与细腻的结合,只有做到与竹子相视而不语的默契才会出精品。”朱云华认为,自己34年与竹结缘,不仅练就了雕刻的技艺,更磨砺了自己作为“工匠”的心性。

  制竹 从冬到夏竹成材

  “要出好的作品,选料尤其显得重要。”朱云华说,一件竹雕作品的问世,它的诞生宛若竹的涅槃,既要不失竹之傲骨正气,又要留存竹之翠绿妩媚。竹雕,不是竹之终结,而是竹之升华,选材,成了关键的一步。

  “去年冬天,我在大旺竹海发现四根龟甲竹,购回了两根。”朱云华说,闲暇之时,自己穿梭在各地的竹林,发现好的竹型材。而龟甲竹是楠竹的变异品种,竹节密生而有序,是制作竹雕的优质原材料。“普通楠竹每根十多二十元,形好的龟甲竹要卖到上百元。”发现好的竹材,并不能马上砍伐。朱云华说,隆冬伐竹,盛夏干透,备材往往就要用半年。“隆冬季节砍伐的竹子本身不易生虫,然后再药水沸煮,进一步达到除油防虫,最后把沸煮的竹材悬挂在室内晾干。“绝对不可以暴晒,否则竹子龟裂后就没用了。”只有经过防虫、除油、晾干透的竹子才是竹雕的用材。”

  据悉,朱云华的竹材主要是普通圆形、椭圆形竹料,也偶尔根据创作需求选用人工“异形竹。

  雕琢 竹材镂出新生活

  “一件作品问世,短者半月,久的数年。”朱云华说,构思好作品后,要在纸上绘制草图,将修改定稿后的图样拓印到竹筒上,利用从竹青到竹心的色彩层次变化,采用圆雕、浮雕、镂空等深浅不一的刀法,表现作品的韵味。“针尖粗细的塔尖,往往都需要切削20多刀。” 竹子是纤维质,雕刻需慎之又慎,尤其是镂空雕刻,生拉硬拽就会撕裂竹材,甚至让镂空部分坍塌。

  竹雕市场进入旺季的时候,朱云华的每件竹雕作品有的卖几百,有的卖到几万元的价格,根本无法留下好东西,甚至还没有雕刻完就已经被预订。“青山幽阁都有人出了3万多了。”朱云华说,该作品以深浅浮雕、镂空雕为主,主要表现山水树木间那种幽静清远的生活,配以象征长寿的松枝卷柏,让观者能品味丛林幽静的仙居乡愁。” 这几年,朱云华刻意为自己留下了《青山幽阁》《松鹤延年》等几件精品。

  目前,纳溪区依托高新林竹产业园,布局竹林立体循环经济,依托竹林大力发展竹雕工艺、竹编家具、竹休闲饰品、竹生态食品(药品)等竹类深加工产品。朱云华的竹雕工艺也迎来新的鼎盛之期,竹雕作品也沿着林竹发展之路走向沿海市场,正阔步迈向港澳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市场。

  以刀为笔,以竹为纸,朱云华已经收徒授艺,并带着徒弟在翠竹间继续耕耘,镌刻着秀美生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