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妇女手艺精传承“非遗”富山村
——记四川省第二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能此木也扎

2018-11-24 13:55:59来源:四川科技报编辑:杨琴

今年初,“四川省第二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在成都举行。凉山州布拖县科协推荐选送的“彝族捻线织布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此木也扎,经过层层选拔闯入决赛,最终获得“脱贫攻坚特别奖”。

近日,笔者一行走进凉山州布拖县拖觉镇保俩古尔村,探访这位“彝族捻线织布技术”传承人能此木也扎。

“铿铿,铿铿……”一种有规则的撞击声在耳边响起,寻声望去,在一处普通农房前的坝子里,一位头戴蓝色圆形帽子的彝族妇女席地而坐,双足蹬在一个织布工具的经轴上,双手灵巧地在纺织机上游走,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纬,反复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伴随着这个设备发出的“铿铿”声,那些横着的、竖着的彩色棉线被紧密地“织”在了一起。

初冬的布拖县气温渐凉,彝族妇女却织得心无旁骛,一丝不苟,丝毫没有被我们的到访所影响,笔者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古老的纺织方法。据同行的村民介绍,这位织布的彝族妇女便是“彝族捻线织布技术”传承人能此木也扎。

据能此木也扎介绍,她使用的织布工具叫“腰机”,是纺织史上的活化石。“腰机”在凉山州被称为“织布的板”,其结构简单,没有机身、机架,而织布的人是“腰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使织机的零散部件整合成了一部复杂的机器。

承袭技艺

立志拔“穷根”

彝族服饰是凉山彝族群众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的年代,捻线、织布、缝制服饰的过程寄托了彝族妇女对无限美好生活的追求,她们在服饰上耕耘着自己的梦想,用服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自幼在布拖农村长大的能此木也扎,祖祖辈辈都靠种地生活,加之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生活条件非常差。那时候家里的吃穿用品,全都需要自给自足,特别是一家老小的穿戴。“我时常看见母亲在农闲时手里揣着一撮棉花或羊毛,将它们捻成细线,然后做成衣服或帕子等。”能此木也扎说,她15岁就开始帮着家人捻线、织布,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捻线织布的技术。渐渐地,她很快就能织布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此木也扎除了不断精练自己的技术,也渐渐发现制成的服饰还可以卖了赚钱。那时候,她便萌生了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和村民贫穷现状的想法。“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出状元郎;只要肯动脑筋肯吃苦,脚下处处都有致富路。”能此木也扎说。

于是,能此木也扎在家里搞起了生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能此木也扎通过勤奋学习,捻线织布的技术愈发娴熟,在村里也小有名气。向她请教技术的人越来越多,找她织布制衣的人也越来越多。能此木也扎开始主动向村里的妇女传授技能,将纺布织衣技术与村民分享。次年,她开始外接一些织布、制衣订单,随着订单的增多,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无私授业

激活“半边天”

可是,要如何通过这门手艺改变村民贫穷现状并带领大家致富?成了能此木也扎的苦恼。

“我因为这门手艺在村里的妇女中有了较高威望,她们也愿意向我学习,我也很乐意将这份手艺传授给更多的人。让他们在满足自家需求的同时,还能通过这门手艺给家庭带来一定收入。”能此木也扎朴实地说。于是,能此木也扎主动挑起了村里科技推广的大梁,收徒授艺成为她带领大家致富的第一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能此木也扎开始在村里招收喜欢捻线织布技术的青年妇女传授技艺,边生产边带徒弟,逐渐她的织布制衣事业小具规模,带出来的徒弟也个个技术精湛。“在我觉得日子最难过的时候,刚好村里的‘能人’能此木也扎在招收徒弟,学习捻线织布技术,我想都没想就立马报了名。”保俩古尔村贫困户阿俄莫日火说,在能此木也扎的指导下,她的捻线织布技术日益见长,成为了能此木也扎众多徒弟中出色的一员,并且也能和能此木也扎一样,在家里帮别人制作衣服,收入还可以补贴家用,家庭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变化。

能此木也扎介绍,她带出的徒弟有30余人,大多都是当地的贫困户。依靠这门技术,他们纷纷改变了家庭现状,有的修起了楼房,更有甚者自己开起了门店,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龙头引领

带活一方经济

徒弟是一个一个带出来了,织出的服饰也越来越多,可是该如何将这些服饰销售去出,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让更多人知晓彝家的捻线织布产品呢?于是,能此木也扎顶着压力,到布拖县城开起了店铺。

“起初我要到县城里开店,家人是极力反对的。毕竟开店存在着一定风险,万一没有生意,家里的生活又该怎么办?”能此木也扎说,这样的担忧她岂能没有。但做出了决定,她义无反顾也毅然决然。“捻线、织布、缝制服饰的过程,是彝族妇女在服饰上耕耘着自己梦想的过程。”能此木也扎说。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对于能此木也扎来说,从生意主动找上门到自己要主动去招揽生意,这样的转变需要不断的调整心态去应对。对于接手的每一笔生意,能此木也扎都特别珍惜,也做得特别卖力,经常加班加点地赶制衣服。终于,能此木也扎的努力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她的店铺在县城逐渐红火起来。

说到这里,能此木也扎的眼间泛着些许泪光,“创业的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她感慨地说。映入笔者眼里那双布满茧子的手,便是她从艰辛走向成功的最美印记。

能此木也扎的生意红火起来后,逐渐形成了捻线、织布、缝纫、补花等规模化的生产操作流程。“现在,店里有专门负责捻线工人50余人、徒弟和小工150人,每年成衣销量600套,收入达40万元。”能此木也扎高兴地说。通过彝族捻线织布技术,她为更多农村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感谢师父教会了我这门手艺,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照顾了一家老小,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阿俄莫日火感激地说。

目前,已有200余名彝家妇女加入了能此木也扎的生产团队,她们在把一批批精美的彝族布艺产品奉献给人们的同时,也增加了家庭收入,更带活了一方经济。

彝族的捻线织布技术是彝族祖先创造出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彝族劳动技能,是诠释彝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属于彝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何时现已难考证,但可以确信的是,学捻线织布技术是每一位彝族女孩的必修课,她们一代接一代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民族培养更多更好的传承人。”能此木也扎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