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到期后怎么办?《意见》给农民吃下这些定心丸

2019-11-29 06:30:22来源:红星新闻编辑:陈乐

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这一《意见》解决了土地承包到期怎么办的问题。”28日,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桂华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第二轮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不少地区第二轮承包2028年左右到期。

此次《意见》中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应坚持延包原则,不得将承包地打乱重分,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继续保持稳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28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意见》明确了巩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本方向,明确了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基本原则,是一个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可以说是“一不动百不摇”的重要制度设计。

“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既有利于增强农民发展生产的信心,给他们吃下‘定心丸’,又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还有利于保障农村的长治久安。”韩长赋这样说。

《意见》明确“长久不变”的政策内涵

守住土地留在农民手上的底线

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这次中央发布的《意见》明确了长久不变的政策内涵,归纳起来就是‘两不变、一稳定’。”韩长赋说。

他介绍,“两不变、一稳定”即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长久不变,确保农民集体有效行使土地所有权、集体成员平等享有土地承包权,这是一个“长久不变”;保持农户依法承包集体土地的基本权利长久不变,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集体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剥夺和非法限制,这是一个“长久不变”。保持农户承包地稳定,农民家庭是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定主体,发包方及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不得违法调整其承包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应坚持延包原则,不得将承包地打乱重分,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继续保持稳定。

《意见》指出,要稳妥推进“长久不变”实施,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使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第一轮承包开始保持稳定长达75年。继续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机制。此外,要切实做好“长久不变”基础工作,做好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体系,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政策。

桂华表示,《意见》的出台让土地留在农村,留在农民手上,这个底线守住了。

农民进城落户后

是否放弃承包地要尊重农民意愿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大量农民进城成为趋势。

韩长赋介绍,全国现在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大约是2.88亿,其中举家进城务工经商的有3000多万户。

进城农户的承包地怎么处置?韩长赋表示,这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总的讲,我们在土地问题上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收回农民的承包地。在土地问题上,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

这次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对进城落户的农民,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将承包地转让或者退还集体,前提是自愿有偿。另一方面,也可以保留承包权、流转经营权或者通过代耕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韩长赋介绍,农民可以在自愿有偿的情况下,依法将承包地退还给集体,或者在集体成员内转让他的承包权。允许农民通过流转经营权或者通过代耕托管的方式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对长期弃耕抛荒承包地的,《意见》也有明确的政策。发包方可以依法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不能长期撂荒,这是不可以的。

“在此我想再强调一下,对进城农户是否放弃承包地,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能搞强迫命令。”韩长赋这样说。

专家:农业经营体系创新

一定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桂华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对于进城落户的大多数农民而言,他们不再关心土地到底肥沃不肥沃,生产便利不便利,而关心土地是否继续被占有。而我国地权高度分散状况与地块高度细碎格局,并又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他认为,今天的土地矛盾已经不是解决分田到户初期“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问题,而是要着力解决今天城镇化“人地分离”背景下,土地的分散占有与适应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土地相对集中利用之间的矛盾。

“土地由农民来种,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局面没有改变。因此,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一定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要向留在农村的农民种植户适度集中土地。”桂华这样说。

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赵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