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 四川社科名家谈治学

2019-05-16 12:14:1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田珊记者:邓童童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邓童童)5月15日,由省社科联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5·17”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社科名家谈治学座谈会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诗白等9位社科名家围绕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身治学经历,畅谈体会,共谋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大计。

强体系、铸队伍、展成就

四川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怡主持会议,她谈到,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切实增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是四川全省社科界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四川省社科联主席、四川大学原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也表示,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总书记5.17讲话精神的学习;要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铸精品,出精品,大力推进社科强省建设;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发现、聚集人才,打造一支有信仰、有情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要抓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项重大活动,办好社科成就展。

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站上思想学习新高度

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诗白今年已94岁高龄,仍然坚持天天看报,看见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用于实践,用于指导经济发展,并起到极大推动作用,他很欣慰。他认为,进行现代化建设,经济是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属于上层建筑,没有发达的经济不可能有很发达的学术文化工作。“我们的GDP在不断增长,年年都在变。从2001年到2008年将近十年的时间,每年增长10%以上,是超速发展。我们的物质富裕很快地提升了,但是物质富裕不能自发生长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因此,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要发挥社会科学的作用,发挥社会科学的育人、筑魂的作用,这是更加重要而且迫切的事。”他表示,如今,我们处在发展物质激励经济大背景时代,品德的筑巢面临着深深的矛盾,这个矛盾就要求我们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赵国良则举了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等案例,阐述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也才能更好地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等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

坚持问题导向塑造良好学风涵养和学术规范

四川大学教授杜肯堂认为,学科建设和治学要强调良好的学风涵养和学术规范,这样治学和研究之路行文致远。他称,“要认真看学术专著和名著,但也不要忽视研究党的政策问题。”熟悉指导的文件,才能让人有意识,有方位感,让人接地气,“有时还让人意外激发学习灵感。”他笑言。

杜受祜教授则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坚持问题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我国发展和党执政纲领的重要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把我省经济社会生态环保中重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他谈到,绿色发展和扶贫攻坚是我省面临两项重大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高度关注的问题。脱贫攻坚也是四川重点项目,四川是深度贫困地区很集中的地方。从绿色发展角度来看,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贫穷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后果。如果不考虑环境贫困,地区环境保护努力都是徒劳。

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发扬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主要研究巴蜀文化,郭沫若等蜀中名人。谈及心得体会,他称,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为巴蜀文化指出新时期新作为的方向,如何构建新蜀学学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抵御西方话语权霸语,救中国失语症之偏,真正中国本土文化自信,关键在于能不能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本事和努力。“守正创新是中华民族传统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的传统,守正创新就需要史学工作者做开拓性的努力,这也是我在学术思想中一点最重要的体会。”他说道。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皮朝纲也认为,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土之中,是一种人生美学,反映人们审美和因素审美论述十分丰富,是构建当代美学体系重要思想来源。他表示,“我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看到了先者智慧的闪光,听到了先者深切地呼唤。”“当今学术界都在思考,如何以中华文化为立场传承中华文化为基因,展示中华美学为风貌,使中国风貌学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他称,在思考和事件的实际过程中,就能感受到我们既要提升美学理论创新,还要重视美学文献新发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