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雕塑。
四川在线记者 徐登林 文/图
[1931-1940]
蹲点点位
松潘县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历史评价
在阿坝州,红军多次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翻越了人迹罕至、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达古山等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多座大雪山,熔铸出的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与牺牲的精神,得以积淀并升华。
1935年4月到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相继经过、留驻、转战阿坝州,留下诸多红色记忆。
2月1日,记者来到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红军长征纪念碑、英雄群雕等纪念建筑高耸挺立,向人们讲述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
纪念碑碑座为汉白玉,表现了红军翻雪山的艰难经历;碑身为亚金铜贴面的三角立柱体,象征三大红军主力;碑顶一位红军战士双手高举,一手持花,一手持枪,寓意红军长征的胜利。
一段传奇
红色土司献身革命
在碑园的红军长征纪念馆二楼,陈列着一张照片和一份1985年由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这个人叫安登榜,是电影《红色土司》的原型。”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安登榜参加红军、献身革命的故事。
1933年,安登榜承袭父职,成为松潘县镇坪一带羌人头领。国民党后又委任他为松潘县第六区区长,目的是通过他来盘剥和压迫当地人民。
安登榜反对国民党横征暴敛,继而带领群众抗捐抗税,而这不仅让他被撤了区长职务,还被列入暗杀名单。1935年春天,安登榜为躲避国民党追杀,开始四处逃难。
“我爷爷身材高大,性格直爽,爱憎分明,那段时间非常苦闷和彷徨。”安登榜之孙、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历史文化处处长安德军说,幸好爷爷精通羌藏汉语,多次逢凶化吉。
1935年4月,当安登榜一行路经北川墩上时,遇上了红四方面军,遂毅然加入了红军。而后6月,安登榜出任新成立的番民游击队队长。8月,红军来到松潘县毛儿盖,安登榜一边积极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一边为红军筹措粮草,其间不幸被土匪杀害。
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到阿坝州境域,当地每天出动精壮劳动力5万人次以上支援红军;总共支援红军粮食1000万公斤以上,各类牲畜20多万头;藏羌回汉等民族群众参加红军5000人以上。而红军也在此赢得了数十次战斗。
一座丰碑
长征精神永续传承
“红军长征纪念碑是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的核心组成部分。”松潘县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车华强介绍说,松潘的红军长征纪念碑不同于其他地区修建的纪念红军长征某一事件或某一战斗的纪念建筑,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总碑。
“近年,通过加强红色文化、长征文化培训,我们倡导职工人人都是讲解员。”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管理处处长孙格勇介绍,仅去年,他们就培训了来自凉山、甘孜、阿坝16县市的学员近50名,为10多万游客进行讲解。
讲述红军故事,弘扬长征精神,讲解员们还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部队,每年为当地上门服务都在30次以上。
松潘县教育局德育股股长李华林称,为发挥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在弘扬长征精神、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方面作用,教育局在每年清明节、“七一”等时间点,都积极组织教育系统党员开展学习。该局还计划今后在教育系统长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讲一段长征故事、看一部长征主题的爱国主义电影、开展一次到碑园的研学活动。
“长征精神,简单概括就是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不惜付出牺牲、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团结、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的精神。”松潘县委党校副校长吴国平介绍,借助长征干部学院这一载体,2015年以来,松潘县已开班282期,让2万多人次党员干部接受了长征精神教育,使之成为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坚力量。
-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