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后代大渡河畔再述红军飞夺泸定桥英勇故事

2021-04-07 18:11:4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博尔

刘姗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来过泸定4次,每次都有可喜的大变化,这里再也不是父亲口中那座大渡河畔艰险的小县城,这里深深地种下了红色种子。”近日,“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中的李友林、刘金山的后代李理、刘东升来到泸定,追寻父辈足迹,缅怀先烈英灵,并在泸定桥小学,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党史教育课。

勇士后代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敬献鲜花。

“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红军一昼夜急行军120公里赶到泸定桥,飞奔而来,速度非凡,又仅仅用了40分钟,力克敌军顺利夺下泸定桥。因此称为‘飞夺泸定桥’。”在泸定县泸定桥小学,李理和刘东升为当地的学生、党员教师和部队代表讲述了父辈的革命故事。

冒着枪口冲过熊熊大火的铁索桥

李友林勇士的儿子李理老先生先给学生们讲述了先烈们夺下泸定桥的故事,还原了部分历史书上未有的情节。“父亲的手上有厚厚的伤疤和老茧,小腿上有枪洞。据他说所,当年夺桥时,一开始敌人拆了桥上木板,并没有想着放火。眼看着红军攀着铁链爬到东桥头,敌人垂死挣扎,索性不顾一切,放火烧桥。那时,他和其余的21位战友全然不顾生死,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攀着滚烫的铁链,冒着熊熊大火,直接冲了过去,夺下东桥头。”

泸定桥小学少先队员为勇士后代系红领巾。

据李理讲述,当年夺下泸定桥时,父亲李友林年仅21岁,因为水性好、体魄强健,主动报名参与夺桥任务。“以前父亲未向我们提起他是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之一。我们只知道他参加过长征。后来,我40多岁去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看到他的名字和记载的事迹,才算详细了解了他的故事。晚年,81岁的父亲得到一本《长征丰碑永存》画册,视如珍宝,半夜拿着放大镜翻阅。他经常叨念,‘这里有我的战友、兄弟,我要看看他们’。”

“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中的李友林、刘金山的后代李理、刘东升来到泸定,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党史教育课。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22位勇士,不惧牺牲,奋勇向前,在战友们的倾力支援下、在红军左路纵队的配合下,“奇绝惊险”地夺下泸定桥,取得了泸定桥战斗的伟大胜利,粉碎了蒋介石集团妄图将红一方面军歼灭于大渡河以南,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成功打开了红一方面军北上的通道。

泸定桥,这座历史名桥更是因为此次战斗,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身负重伤还与三个敌人拼刺刀

“我的父亲是刘金山,他原名刘伢子。父亲晚年的时候在苏州养老,他眼睛看不见后,我们子女回到苏州照顾他,当我们第一次给他擦洗身体的时候,看见他身上触目惊心的伤痕。仔细数了数,枪伤就有6处,其余疤痕不计其数,而在大腿外侧和手肘内侧还有大面积烫伤。我们非常心疼,就问他:‘爸爸,你的身上有刀伤有枪伤我们都非常理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严重的烫伤?’父亲叹了一口气说:‘我也记不太清楚了,我只记得那是在泸定桥战斗的时候,我不记得是爬燃烧的铁锁链,还是冲过冒着火的桥亭,我只记得战斗到最后,我的耳朵耳鸣,什么都听不见,嘴唇是颤抖的,双手是麻木的,心里只有一个声音,就是冲,直到后来我感觉到有人拉我,撕我的衣服,我才慢慢缓过劲儿来,才觉得自己身上很疼……”

夺桥勇士刘金山之子刘东升在自己父亲塑像前。

当刘东升满怀深情地讲述父亲当年的故事时,引起了在场每一位听众的强烈共鸣。更是有不少学生在听到刘金山爷爷在参加黄土岭战役时,为了掩护部队突围,在子弹打光后与三个日本兵拼刺刀,身负重伤却还坚持战斗,最终幸得白求恩先生治疗奇迹生还的故事时,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大家仿佛真切地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着一个又一个英勇而惊险的战斗场面。

夺桥勇士李友林之子李理站在自己父亲塑像前。

泸定桥小学学生柯文僖展示了记下的故事,深受触动,“今天聆听了两位爷爷讲述各自父亲的革命故事,我知道许多像他们一样的革命先辈,为了我们的祖国和子孙后代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我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传承红军精神。”“革命先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有责任去发扬先烈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红军精神。”学生何晓诚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