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
民谚云:“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此时已“热在三伏”,各地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正午气温普遍达到35℃以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四川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馆员李建中表示,“暑”是热的意思,“大暑”自然是大热的意思。
“大暑”物候纪
李建中表示,大暑正值“三伏天”里天气最热、气温最高的“中伏”前后。除部分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外,包括四川盆地在内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司空见惯,一些地方还会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虽然也会有风,但多是火辣辣的热风。正如宋代诗人曾几所说:“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大暑也是雷雨频繁的时候。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我国多数地方高温潮湿多雨,特别是华北、东北一带,大暑时节正逢雨季;而深居内陆的西北地区,因距离海洋遥远,成为降水量稀少的干旱地区。
在如此湿热的气候下,大自然呈现出什么样貌呢?古人是这样概括大暑物候的:“一候腐草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一候腐草为萤。对此,李建中解释称,在夜晚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于是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草叶衰败和腐烂之后生命的继续。当然,今天的我们知道真实的情况是:枯死的植物因潮湿而腐化,萤火虫在枯草上产卵,在暑季卵化而出。萤火虫是小暑、大暑到立秋时节的诗意之虫,不少诗人都曾吟咏过它。相传李白曾写过《咏萤火》诗:“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二候土润溽暑。李建中表示,土润,即土壤浸润;溽暑,指湿漉漉的闷热。大暑二候,温度高,降雨多,湿热好像从地里冒出来一般,整个土壤和空气都变得既闷热又潮湿,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高温高湿的“桑拿天”。
三候大雨时行。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里,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李建中表示,此时的雨水因湿气积聚而致,下起来常常酣畅淋漓。大暑时节的雨水虽然会使接下来的天气变得更加湿热,但古人总是对它怀着期盼之情的:那既是解渴、退暑的雨,也是提升土地肥力、促进农作物快速生长的雨。《逸周书》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如果大暑没有雨水,世间万物都将难熬。
“大暑”民俗纪
农谚说:“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大暑无热,五谷不结。”大暑前后既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间,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候。此时的高温潮湿天气,尤其有助于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当然,如果阳光太过猛烈,“赤日炎炎似火烧”,而降水又跟不上的话,那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十分不利的,就会造成“野田禾稻半枯焦”。所以农谚又说:“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在大暑前后,我国各地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吃冰
如今,每逢夏日,在四川街头巷尾,冰棍、冰粉、凉糕都是深受市民朋友喜爱的消夏零食。而事实上,在消夏这方面,古人与现代人有着相同的偏好。李建中表示,古人消暑同样喜欢嚼冰块儿、喝冷饮。据《周礼》记载:早在周代,就有了专门管理“冰政”的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在最冷的大寒时节采凿和储存冰块。冰窖一般建在阴凉处地下三、四丈深的地方,那里一年四季温度都接近零度。大约到了唐朝末年,人们根据硝石溶于水可吸收热量的原理掌握了简单的制冰方法。从此,除皇宫贵族外,一些富裕之家也自制冰窖,到夏天除自己享用外,还高价出售一部分。
赏荷
农历六月也称“荷月”,民间多有赏荷习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是这个时节独有的风景。在四川,欣赏夏荷的去处有很多:风景如画的邛海湖畔,荷花片片、含苞朵朵;开江的莲花世界,水波温柔、风荷正举;德阳旌阳区龙居村的千亩荷塘,争奇斗艳、婀娜多姿;成都市内及周边各大荷塘,清风徐来,花影摇曳……炎炎夏日,总有一个去处,可以让游客既能消夏亦可悦目。
喝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伏天喝的茶。大暑正值三伏天的中伏,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大暑喝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是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都有暑天时在村口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的习俗。至今,在包括川渝地区在内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喝伏茶的习惯仍被保留了下来。
古诗词里的“大暑”
晚夏(南朝梁·徐勉)
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
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
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
销暑(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大暑(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文字整理|成博
海报制作|沈晓颖
-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