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竹艺村“竹里”
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提到非遗,似乎会让人联想到古老,但在这些场景里,非遗却成为最活力的元素,构成当下新潮玩法——
崇州道明竹艺村,国家级非遗项目道明竹编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融合建造的“竹里”,屡获各类建筑大奖,并持续带动大批游客前往当地打卡。
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自贡灯会”基础上创新发展,融入现代科技,营造如梦似幻的沉浸式灯影世界,每年春节这里几乎都会登上川内热门旅游目的地榜单前列。
位于成都的启雅尚酒店,提炼藏族文化元素,从装饰装修、用品用具到餐饮服务等均处处彰显非遗元素,让非遗全方位走进饭店、让游客沉浸体验浓郁文化。
12月29日,由四川省文旅厅主办、四川日报社承办的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暨优秀保护案例评选活动举行颁奖礼,10个四川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在这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创新探索中,非遗给旅游塑造生机蓬勃的新方式和新活力,也让文化传承在其中绵延发展、生生不息。
融合叠加,打造独有特色的新场景
崇州道明竹艺村,如今是成都周边颇有名气的一个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发展起观光休闲、民宿餐饮、竹编体验、非遗研学、艺术展览等多种业态。然而在2017年之前,还没有这个名字,这里还是默默无闻的道明镇龙黄村。
道明自古就是产竹之乡,制作竹编历史悠久,清朝时期制作的瓷胎竹编茶具一度成为贡品,更多的则是以编制竹篓、竹篮、撮箕等生活用品为主。代代传承中,正如大多数非遗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竹编产品逐渐从生活必需品中退出,到了2016年左右,曾经这项当地人赖以谋生的技艺已经一度没落,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
必须找到新的转型之路。在当地政府规划和推动下,开始探索非遗+旅游的转型发展方式。2017年初,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设计打造的“竹里”建筑一面世,便在网上火了,许多游客闻讯而来。趁势而上,崇州进一步整合资源,以竹里为核心将龙黄村的另外几个林盘聚落进行统筹打造,“竹艺村”由此诞生,竹编博物馆、竹编艺术展览馆等多种新国潮场景相继从传统农家院子“破壳而出”。
崇州道明竹艺村
“通过拓展业态场景、焕新空间表达等措施,催化生态、文态与业态的裂变融合。”崇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竹艺村接待游客51.03万人次。
道明竹编技艺
旅游的融入,也带给了这项古老非遗新的春天。包括杨隆梅等新一代竹编传承人回到家乡,传承这项传统手艺基础上在产品设计和形式方面加以创新改造,更具有设计感的竹编灯、很有文艺气质的竹编包等重新走向市场,数据显示,当地竹编产业产值较2016年增长近百倍。
也正是得益于竹编这一传统非遗元素,在多种乡村旅游开发的竞争中,竹艺村有了独有的文化意蕴,这是难以被复制也难以被替代的核心资源,让乡村旅游有了更加持久的吸引力。
同样入选此次四川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的蒲江甘溪镇明月村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实践,依托陶艺手工艺非遗项目,形成文创项目聚落和文化创客集群。
甘溪镇拥有明月窑、馒头窑、明月寺等邛窑遗址,传承保存明月窑陶瓷制作技艺、草木染制作技艺、蜀山窑制作技艺、柴窑陶瓷烧制技艺等非遗技艺,在乡村旅游与非遗技艺创新传承融合发展中形成强有力的叠加效应,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品牌,如今已是在全国都颇有名气的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
甘溪镇文创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引入52个乡村文创旅游项目和100余名艺术家、创客,形成集陶艺生产销售、文化展示、创意体验、休闲运动、禅修养生、田园度假为一体的人文生态度假村落。
跨界互动,更多元素拓宽功能边界
位于四川省甘孜县城东南部的格萨尔王城“百村产业”基地,建于格萨尔史诗“霍岭大战”遗址之上,茫茫草原上,一座充满神秘色彩和浓郁藏式风格的王城拔地而起,网上有不少打卡视频、图片等,都可直观其气势磅礴。
藏族英雄格萨尔王,一生除暴安良,南征北战,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以其为原型形成的口述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在川青藏三省区相连的高原地区。
2019对外开放的格萨尔王城,正是围绕《格萨尔传》进行活态重塑,建设了一条主道、一座王宫,并用128个单体建筑空间勾勒出这位英雄人物的传奇一生,成为当地格萨尔文化元素最集中、藏式建筑景观最多样的文化旅游新地标,开放以来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打卡。
格萨尔王城景区李燕介绍,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丰富的格萨尔王主题文化,听《格萨尔》说唱、看《格萨尔》藏戏、品味藏族美食、感受特色民族工艺。特别的是,景区里的128个单体建筑背后其实还蕴含另一层深意——景区是甘孜县128个脱贫村的一个飞地文旅产业园区,每一栋建筑,都由1个脱贫村投资建设,维系着当地数千户脱贫农牧民持续增收。
“非遗+旅游+X”的跨界探索,让更丰富元素融入,不断拓宽功能边界、发挥更加广泛效应。
今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近期,围炉煮茶这种古人的雅致生活方式也重新回归大众视线,尤其受到年轻人追捧。四川是重要产茶地之一,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川茶文化,究竟背后蕴含着什么故事?川茶的特色技艺是什么?川茶集团非遗研学旅活动就让学生们在实景参观、动手体验中了解这些知识。
据介绍,川茶集团非遗研学旅活动是川茶集团与宜宾翠屏区教育局共同实施“川茶伴我行-茶教结合主题教育”背景下推出,经过几年实践,让孩子们切身体验传统川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成为当地青少年科普实践的一项特色内容。
同样入选2022年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的泸州老窖非遗与旅游融合案例,则融合工业旅游、诗酒文化等元素,打造的“春江酒月夜——中国酒城·非遗之夜”品牌活动,每一年根据不同主题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年画、锅庄舞、蜀绣等“非遗”项目传承人一起,共同开展非遗之夜展演,看、听、玩、品等多方位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生动鲜活。
泸州老窖“春江酒月夜”
联结生活,激发持续内生新动力
非遗凝结着民间生活的智慧和情感,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创新开发的“非遗伴手礼”“非遗文创品”等,推动非遗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也同样有一批优秀项目探索出了独到的经验。
走进安仁古镇、西岭雪山、平乐古镇等旅游景区以及大型商圈、高速服务区等,都能看到“成都手作”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展销蜀绣、漆器、扎染、赖汤圆、钵钵鸡、火锅底料等非遗伴手礼,也为景区增添了文韵质感。
“成都手作”是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自2020年起持续培育打造的全国第一个非遗公共品牌。据了解,截止目前,“成都手作”已与川渝地区369位非遗传承人(含企业)展开合作,推动100余个非遗项目、800余种非遗产品入驻非遗传承体验基地。
成都手作非遗集市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探索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的路径,结合现代文创设计理念,开发了一系列优秀的非遗创意产品研发面世,丰富了旅游市场文创商品供应,展现了新时代下非遗行业与时俱进、时尚潮流的崭新面貌,彰显了非遗公共品牌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自2020年以来,‘成都手作’品牌在推动四川非遗与旅游融合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和良好成效,帮助川渝地区传承人累计增收4000余万元。”
疫情反复袭扰下,2020年才诞生的藏药浴和藏医药非遗创业项目——阿如藏却实现了逆势上扬,销售额持续增长。
2018 年,藏医药浴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以藏医药浴为内核的阿如藏,看似“年轻”,实则是壤巴拉非遗传习所在十余年间对藏医藏药进行持续发掘保护和恢复传承探索中,孵化出的一个让非遗“活”起来创业项目。
项目负责人扎西娜姆介绍,阿如藏在传习所搜集、整理的藏药古方和传统制作工艺上,通过市场化运营,在壤塘当地以及九寨鲁能胜地旅游度假区等地开设了多个藏药浴体验和展示中心,开发上市了阿如藏藏药浴球和足浴球、藏香、手工皂以及生活日化用品等20多个产品,如今已成功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市场。“截至今年8月底,营业收入已达500万元,带动当地200余人参与项目创收。”
扎西娜姆等传承人的愿望,是希望让藏药浴像日本泡汤一样,成为游客前往当地必打卡的一项具有特色却又非常生活化的体验。
让非遗走入当代生活,持续激活内生新动力。在巴中恩阳古镇,打造“我在恩阳学非遗”非遗体验馆、万寿宫川北灯戏传习基地、十大碗旗舰体验店等非遗传习地,推出“千年船说”“叶脉雕”“棕编”“蜀绣”“巴灵玉”“竹编”等系列非遗文创旅游产品,带动传承人增收,也丰富了旅游的要素。
明月窑陶制作技艺
明月村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
-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