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洛灌溉,一场跨越千年的水利接力丨水润中国·从东风堰出发——对话世界灌溉工程遗产⑦

2023-04-16 08:33:31来源:封面新闻编辑:牛霄

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苟春 李佳雨

工程档案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的龙首渠引洛古灌区,距今已有21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集惠农灌溉、盐碱地改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龙首渠以“井渠法”凿通商颜山(今称铁镰山),建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输水渠道。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一处水利设施。  受访者供图

龙首渠,始建于汉武帝时期,相传是因为施工中挖出“龙骨”(恐龙化石)而得名,被称作是陕西渭南一带的“生命线”,至今已延续两千多年。

该工程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陕西省蒲城、大荔一带田地。2020年12月,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渭南市蒲城县永丰镇河城塬村,在一面土塬崖壁中,几根直径1米多、约10米高的土柱镶嵌在黄土里,正是当年龙首渠的井渠遗址,如今仍然岿然矗立。

溯源:“引洛灌溉”跨越千年 后续工程持续扩灌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洛河发源于陕北白于山,流经澄城、蒲城、大荔等地,注入渭河。古时候,洛河水虽在不远处,但由于没有引水工程,沿河百姓只能看它白白流走。

当地先民为了改变区域缺水的困境,从2100多年前就开启了引洛灌溉的历史。

西汉时期开凿的龙首渠就是引洛灌溉的原始工程,而在其基础上,后世的三国、南北朝、唐、明、清等时期,都对引洛灌溉工程进行过修缮和扩建,但与最早开凿龙首渠耗费十余年、上万人参与的开发规模,均不能相比。

1929年,陕西关中大旱,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受邀筹划建设洛惠渠。经过勘测,洛惠渠的线路布设、灌域控制,与其前身——西汉龙首渠不谋而合。洛惠渠施工,也需横穿铁镰山。

经过十多载艰辛付出,在1947年,洛惠渠骨干工程——“一坝”(龙首坝)、“二槽”(夺村渡槽、曲里渡槽)、“五洞”(一至五号隧洞)终于建成。工程以巨大代价,终于将历代不同的引洛灌溉方式重新整合,继续进行灌区的扩灌,形成了现在的灌区。

创举:“井渠法”造就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

引洛灌溉,最初也是为了改良盐碱地,供水、抗旱之用。

当年龙首渠建设过程中,为了穿凿3500米的引水隧洞,古人别具匠心,首创“井渠法”——隧洞施工中,均匀布设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部工程,然后相向开挖,以减少误差。布设的竖井,既是施工支洞,又可弃土弃渣,兼顾通风采光,一举三得。

司马迁对此评价:“井渠之生自此始。”而据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考证,“井渠法”沿着丝绸之路先后传到新疆及中亚等地,发展成为后面的坎儿井,在水利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大贡献。

龙首渠的“井渠遗址”。  受访者供图

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双怀看来,中国古代灌溉用水以河水为主,也有用泉水、井水的情况,而引水灌溉工程,绝大部分都是利用地形地貌,采用畦灌、沟灌、淹灌等地面灌溉技术进行自流灌溉,但龙首渠开创的“井渠法”造就了我国第一条地下输水渠道,是水利史上的一大创举。

值得一提的是,詹天佑当年设计开凿八达岭隧道铺设京张铁路的创举,惊叹于世,他所使用的中间开井、两端相对开凿的方法,运用的也正是井渠技术。

飞跃:已发展为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

洛惠渠的建设,以“一坝”、“二槽”、“五洞”的完工与整合为标志,与西汉龙首渠上演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水利接力。

陕西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龙首坝的作用是控水、拦水和引水,而渡槽则是水流跨越江河、道路、山谷等地的架空输水建筑,以曲里渡槽为例,它连接大峪河东西两岸,洛惠渠的水从上面的槽里流过,从高空中跨过下方的大峪河谷。

据史料记载,由于洛河河床下切,洛惠渠的建设在铁镰山遇到较大的阻碍:比如,横穿铁镰山的五号隧洞,全长3467米,南段开挖之初即遇水泉,北段进至183米处遇沙层,至400米处又遇潜泉。在付出殉难数十人的惨痛代价,克服千难万险才贯通全洞。

而如今,凭借洛惠渠所发展出的现代龙首渠引洛灌区,已成为一个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工程由大坝、灌排渠系及配套设施组成,分洛东、洛西两大系统,包括总干渠1条、干渠4条、分渠13条,总长248千米,灌溉陕西渭南市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惠及人口69万。

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多年来,洛惠渠累计引洪淤灌、改良盐碱地23万亩,引水114亿立方米,消纳入黄泥沙2亿吨,灌溉面积上亿亩次,正向着惠及农业、工业、生态多维的现代化灌区迈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