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悦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感谢华西医院,给我第二次生命”,6月5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召开“亚洲首例喉移植新闻发布会”,一名65岁喉癌复发患者周维(化名)在异体喉—气管—甲状腺联合移植手术(简称喉移植手术)后已达出院指征,向医护人员轻声道谢。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陈飞教授团队近日为他实施手术后,他的各项指标稳定,恢复良好,可经口呼吸与发音,与人简单沟通交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召开“亚洲首例喉移植新闻发布会”。华西医院供图
经查阅相关文献,这是亚洲地区开展的首例异体喉—气管—甲状腺联合移植手术。截至目前,全球仅有三例详细报道的喉移植成功病例(美国2例,波兰1例)。1998年美国成功开展全球第一例喉移植手术,手术耗时18个小时。
患者心愿
65岁喉癌复发患者面临全喉切除术风险,多次表达“想保喉部”
周维9年前确诊为喉癌并行部分喉切除术治疗,后因病情反复,出现呼吸困难,多次进行手术治疗改善通气功能。不幸的是,术后随访发现肿瘤复发,且范围扩大,周维将面临行全喉切除术的风险。
以往,像周维这类晚期喉癌患者往往采用全喉切除术进行治疗。喉部被切除后,患者不仅失去了正常的喉部结构,吞咽、呼吸、发音等身体功能都会受到影响。“首先,医生通过给患者颈部‘开小口’的方式让患者进行呼吸和排痰,而患者在呼吸时因为缺少鼻腔加温、加湿,容易出现肺部感染。这种排痰方式也不够美观,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患者社交、心理。其次,虽然患者可通过电子喉、人工喉等简单讲话交流,但音质不佳、交流也有障碍。此外,全喉切除的患者不能通过鼻腔呼吸,因此患者没有嗅觉功能。”陈飞举例。
得知全喉切除术将失去发声功能,周维十分抗拒,多次表达想要切除复发肿瘤但尽量保住喉部的意愿。
面对患者的强烈要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授陈飞教授团队提出“异体喉—气管—甲状腺联合移植手术”的方案。如手术成功,可通过移植健康的喉部组织和器官,保留患者喉部结构及发声功能。在向患者详细告知手术风险及可能发生的后果后,患者表示愿意尝试。
多项突破
“喉移植”方案提出后40多人参与手术,创新灌注方式
要知道,“异体喉—气管—甲状腺联合移植手术”背后难关重重。
陈飞举例,不同于相对成熟的肝肾心肺等大器官移植,喉移植供体稀缺,供体血管情况特殊,术前无法充分检查明确,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供体灌注,且此类手术先例少。陈飞还表示,喉部是多组织器官,包括软骨、肌肉、黏膜、甲状腺等,不像肾这种单一组织,喉移植术中如何使用抗排异药物也没有成熟经验。
关关难过关关过。面对高难度挑战,陈飞教授团队开展一系列配型及术前准备工作,并与医院器官移植中心、重症医学科反复讨论,确定围术期相关管理,经过反复查阅文献及多次讨论,确定手术方案,制定全面详尽的突发情况应对措施。
待周维配型成功后,手术在4月29日9时20分开始。陈飞教授带队前往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切取供体喉、气管、甲状腺;同一时间,医院刘均副教授等团队成员则开始了“全喉切除+甲状腺全切除+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约3小时后,供体器官取回,陈飞争分夺秒开始异体喉—气管—甲状腺联合移植。
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超40人。“供体提取后,第一步是灌注,但没有任何喉灌注文献资料参考。“陈飞说,之前团队进行多年动物实验时,曾探索至少3种灌注方式,但效果不佳。“这次新采用‘离体灌注’——即把喉切下来再灌注,得争分夺秒抢时间。另外,因为是亚洲首例,没有专用灌注工具,只有利用现有工具改良,不同于普通灌注从动脉灌进、静脉流出,我们采用静脉逆行灌注这种方式很好解决了问题。”
灌注方式的创新是本次手术四项核心技术创新之一。术中另一处创新是对血管神经吻合方式进行优化。陈飞介绍,此前国外同类型手术采用的是颈内静脉吻合方式,用颈内静脉完成大血管重建,这一方法很快,缺点是一旦出现血栓,可能会导致致命性的肺栓塞。而本次手术采用小血管多条吻合方式,难度有所增加,但避免了一些风险和隐患。此外,陈飞团队还按部位分区进行神经血管显微外科修复重建,创新性地通过B超观察甲状腺血供及甲功、D二聚体(临床上凝血常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具体指标初步判断血供问题。
4月29日18时20分,历时9小时手术结束,相较于全球第一例喉移植手术用时大大缩短。“其中,只用3小时3分钟完成6条小血管、4根神经重建,相当于每吻合一根血管(神经)只用18分钟。”陈飞说,移植器官离体后到移植完成重新恢复供血前,需低温保护,因此 “我们要把手指泡在冰水里面做手术,和平时完全不同,手还一度抽筋。”
精准管理
无权威指南和案例借鉴,26次会诊加速术后康复
手术顺利完成,医护团队不敢松懈,因为还面临一大挑战——术后管理。
陈飞正在看周维身体情况。华西医院供图
没有权威指南和丰富案例借鉴,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器官移植中心、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中心、内分泌代谢科等16个科室组成医护团队多次进行多学科讨论、多次联合查房,经历26次会诊,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周维未出现严重免疫排斥反应。“16个学科医生每天早上7点30分联合查房,会诊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商议下一步治疗方案。”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赵宇表示。
赵宇介绍,护理团队还成立专门护理小组,进行有关移植(护理)的培训,每天进行双人护理。“周维去年没感染新冠,我们担心病人术后免疫受抑制情况下,感染新冠会影响手术效果,所以把他安排在单人间,所有护理工作、术后查房换药按保护性隔离方式进行。”
周维接过医护人员送的花。华西医院供图
系列精细护理措施下,患者术后恢复变好——术后第二天,患者手写“感谢陈医生小组,节日快乐”;术后第三天,患者可发出单字音节;术后第四天,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衡,各项指标稳定,转回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房;术后第九天,一次性带气囊气管导管更换为金属气管导管并进行堵管后,周维可发声与人沟通;术后一个月,患者尝试经口进食,吞咽功能恢复尚可,略有呛咳,仍需吞咽训练。目前,周维能经口呼吸及发音,经口能顺利咳出痰液,基本生活能自理,各项指标稳定、恢复良好,远超术前预估恢复进度,经多科评估后,已达到出院指征。后续还需适当康复训练,吞咽、呼吸及发音功能等,还需3—6月恢复到最佳状态。
- 编辑推荐